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难忘当年麦收时-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难忘当年麦收时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2138     日期:2024-05-27 08:33:20
小满刚过,麦子开始渐渐变黄。微风吹拂,阵阵麦浪此起彼伏。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田野,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当年儿时一派繁忙景象的麦收季节。一麦抵三秋,五月农家无闲人。遍地麦黄,老少弯腰。那时的麦收主要是靠人力手工收割,掉在地里的麦穗相对较多。太阳底下,乡亲们头戴斗笠,一手握着


小满刚过,麦子开始渐渐变黄。微风吹拂,阵阵麦浪此起彼伏。望着眼前丰收在望的田野,思绪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了当年儿时一派繁忙景象的麦收季节。

一麦抵三秋,五月农家无闲人。遍地麦黄,老少弯腰。那时的麦收主要是靠人力手工收割,掉在地里的麦穗相对较多。太阳底下,乡亲们头戴斗笠,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抓着麦秆,“嘎吱嘎吱”不停地割了起来。先割两小把麦子,将穗头熟练搭在一起,扭动几下,一个简易的“麦绕子”很快就做好了。看收割数量差不多,将周边散落的小麦拢在一块,手攥着“麦绕”两端,使劲收拉,用膝盖顶在麦秆上,一小堆松散的麦秆被捆成了麦捆。横七竖八,放在地里,等待家人用板车把它拉走。

我家姊妹当中,数三姐个高有力气,平时家里拖庄稼拉麦都是由她掌车。乡村土路高洼不平,有时路上还有不少车辙。所以掌车很不容易,若没有一些力气,再不懂技巧,稍不留神,就会翻车。

夏天天长,尤其收麦时,四点多钟天就亮了。中午,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只干了一小会儿,人们身上的衣服就湿透了。割麦子,因为没戴手套护袖,不时被麦秆划到,胳膊和小腿上总会出现一道道红痕,经汗水浸湿,火辣辣的疼。如果遇上连阴天,麦秆碰到身上就非常痒。

记得每年一到麦收季节,学校都会放“麦假”,让老师和学生回家协助农忙。我们这些小孩子不会割麦,就到地里帮大人拾麦子捡麦穗。金黄的麦穗与胸前鲜艳的红领巾交相辉映,成为田野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拾着,拾着,脑海里立马跳出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教育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做到颗粒归仓,不糟蹋、不浪费一粒粮食。此情此景,使我们对这首诗的感受体会是如此深刻!

麦子割完,还要将它一一拉到场上,并且井然有序堆起来,然后再进行打麦晒粮。有人粗算过,从动刀割麦到晒粮归仓,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时间。不少农户打场结束,还要喝上“清场酒”,以此庆贺农忙告一段落。当时农村流传这样一句话:“人种天收,要靠老天爷赏饭吃。”那年头,没有磷化肥,田里麦子产量特别低,家家户户收下来的粮食不够吃,只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而平时只能靠玉米杂豆,搭配些红薯和胡萝卜来解决温饱。自从实行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小麦粮食连续获得大丰收,农民生活也逐步好起来。 我家麦场就在地头的一节坝上,一排几家场地都连在一起。大好晴天,翻场起场,大伙相互帮忙。麦场上,叉把扫帚木锨,样样齐全,人手一把,忙忙碌碌,热火朝天。打到三遍,麦子才基本上能“打熟”,麦秆变成了麦穰。为了多干活,妈妈总是来回跑一二里路,把饭菜送到场上来吃。瞧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妈妈心疼地说:“饿了吧,慢点吃,防止噎着,吃饱了,才有劲干活。”

现如今,我们农村人早已告别了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方式,麦收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仅需三两天时间,收获的小麦就全部入仓。新一轮麦收季的到来,一派繁忙的景象又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王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