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安:深耕乡村蹚出红安振兴路
在安丰镇红安村,有这样一位“泥土中的奋斗者,乡村里的追梦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德安。他以一腔热血和不懈奋斗,将昔日偏远贫瘠的村庄蜕变为乡村振兴的璀璨明星。
1996年,年仅27岁的杨德安怀揣着“让百姓收入高生活好、村里工作蒸蒸日上”的朴素梦想,踏入了村委会的大门。2006年,他更是肩扛重任,担任起村书记一职。27年的光阴里,他始终扎根基层,与村民同甘共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乡村的深情与责任。
面对红安村曾经的困境,杨德安提出了强支部、找项目、兴产业三步走战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强化组织建设,大兴基础设施,28公里水泥路、36座桥、16座提水站修建完成,让红安村实现了路通桥连。同时主动对接镇工业园区建设,引入电子信息产业园。在产业发展上,他更是敢为人先,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等模式,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将村灵芝种植园、桃园、葡萄园、百春农业生态园串点成线,形成农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红安村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以“小网格”护航“大平安”,以“小积分”推动“大文明”,以“小切口”促进“大提升”。建立小组网格群,村干部、网格员化身“线上小哥”“在线管家”,动态解决村民难题。按季张榜公示党员积分,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以党员为中心户的“一户四邻”格局,家家户户对联展家风,婚丧嫁娶从朴从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出新气象。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时保留菜园、小河、老桥等土味记忆,突出茧站、古树、水井等民俗元素,留住乡风村韵。
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工程时,杨德安与村民代表一起到浙江实地学习,以烙上安丰盐韵文化的徽派建筑风格为基调,整体设计居住区。在村党群服务综合体的打造上,红安村对照“六必有六需有”标准,立足红安历史文化,打造便民服务中心、村史馆、健康书吧等公共服务场所。村级卫生室内设体验中心、中医阁,老中医定期为全村老人问诊,建立个性化健康管理档案,提供健康预防服务。“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可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点单式”服务。去年,红安村智慧康养中心正式运行,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分龄订餐送餐服务。眼下,300平方米长者幸福食堂正在装修,三个月后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即可免费就餐。同时,安排本村13名残疾人到康养中心做力所能及的手工,并提供免费午餐。一系列惠民举措的实施,让红安村的村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与温暖。(姚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