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守望 未完待续
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三仓镇以暑托班为依托,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基层志愿者倾情相授、社会力量鼎力相助,连续6年为一群农村留守儿童填补暑假空窗期,让校园外的素质教育得以生动延续,讲述着一个守望梦想、守望成长的故事……

走访出来的民声
三仓镇是我市较早开办暑托班的镇区,算起来,其暑期托管服务,要从2018年那次全国基层大走访行动说起。
当时任三仓镇文化站站长的韩成,是基层大走访行动者之一。正值暑假,他带着问题挨家挨户敲门,收集群众需求和困难。“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暑假他们也想上个兴趣班,但是镇上没有,要到市区,而且价格也不低。”韩成回忆说。三仓镇是农业大镇,镇上大多数年轻人不是到外面包田种地,就是在外务工,2018年,镇上农村留守儿童就有89名,而他们同样渴望拥有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很快,韩成就把走访出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将这条民声传递给三仓镇党委、政府。汇报中,韩成表示,三仓镇文化中心环境好、设施齐全,刚好可以承接暑托班活动。因为开班主要面向的是全镇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他建议培训全部免费。在得到镇党委、政府支持后,韩成与同事们开始在三仓镇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寻找爱心人士,“召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开了个座谈会,没想到效果特别好,都很愿意做这件事。”
2019年7月1日,三仓镇微信公众号发布招生信息,“假日少年驿站”爱心暑托班正式诞生。“面向全镇部分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文体艺术培训服务……”招生信息一经发布就在全镇引起不小的反响,在各村广泛宣传下,第一年开班就有100多名学生报名,课程内容包括二胡、书法、素描、篮球、乒乓球等。
“其中有一位老校长,他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里在招募志愿者后,老校长表示也想继续发挥余热。”韩成继续回忆说,“这样一位老同志都愿意参与进来,这个暑托班肯定能办好!”也正如韩成所言,6年来,三仓“假日少年驿站”爱心暑托班累计接收参培少年儿童2.6万多人次,为3000多户农村家庭减少300多万元培训方面的支出。成长的路上,她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用心为每一个儿童打造出多彩的梦想。

为爱集结
“一笔下来要顺畅,不能来回描。”7月24日上午,“假日少年驿站”书法课堂上,老师正在认真向孩子讲解毛笔字收笔的动作要领。这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书法老师名叫徐国恩,也就是韩成提到的那位老校长,老人如今已经84岁了。从“假日少年驿站”开班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坚守在这里,整整6年从未缺席。徐老不擅言谈,被问及为何愿意不计回报地教孩子们时,他乐呵呵地说只是因为喜欢,跟小朋友在一起写写画画,既能教孩子们本领,自己也收获了不少乐趣。课堂上的徐老认真严谨,时而亲自示范,时而手把手地教,从不因为“乐趣”而敷衍任何一堂课。说到底,教书育人这件事已经在老人心中生了根、发了芽,不求回报地付出已经变成一种本能,驱使他一直走在公益的道路上。

三仓文化站门前的小广场上,篮球班的孩子们正在上课,为了避开高温,篮球班是爱心暑托班中最早上课的。每天早晨7点不到,篮球教练梅叶伟都会准时出现在篮球场上。“双脚跨开,核心收紧,屈膝前后跳,快!加快!”球场上,梅叶伟把有阴凉的一侧让给孩子们,自己面对学生站在烈日下教学,尽管汗水不停地流进他的眼中,手里的示范动作却一个不落。如此认真的态度令人难以相信这是免费的课程,并且同样坚持了6年。“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嘛,后来想为社会作贡献,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梅叶伟说道。目前,他已经带了近200名学生,对这份“工作”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多少次看着自己教过的学生考上篮球特长生,或者在校为篮球队效力,他都无比开心,大街上孩子们冲着他喊出的那一声“梅教练”就是他最自豪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热爱篮球的梅叶伟本就经营着一家篮球训练社,然而在暑托班做志愿老师的6年里,他从未主动引导过任何一名学生到自己的篮球社进行有偿授课,“这边的小孩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拼搏很辛苦,我不会那样做。”梅叶伟袒露心声,在他眼里,在爱心暑托班就相当于上体育课,他单纯地希望孩子们能够走到户外运动起来,增强体质,收获快乐,只要暑托班一直在,他就会继续带下去。

“暑假没有繁重的工作,利用这个机会,这样一个平台,给孩子们提供一些辅导,我觉得是很意义的一件事。”阅读拓展班志愿者老师杨进说道。杨进是三仓镇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同时也是一名陕西支教老师,在他眼中,教师这个身份谈不上多么伟大,尽心尽力地给学生提供学业上、生活上甚至人生上一些指导,是老师应该做的。阅读拓展课堂上,杨进尽可能多地为孩子展示课本以外的诗词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中国诗词的魅力。“有时候也会要大家抄下来,背诵起来,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杨进说道,这是他在暑托班的第4个暑假,并且他仍打算继续做下去。

一群人的守望
现如今,三仓镇“假日少年驿站”已经从为留守儿童提供兴趣培训转型向传承红色文化等多领域拓展,每期不仅开设多个兴趣班,还安排学生“走出去”参加户外研学活动,把名师大咖“请进来”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增设家长课堂、伴读分享、安全法律等课程。
已是三仓镇社会事业局局长的韩成笑着说,还记得刚刚开班的时候,老百姓是持怀疑态度的,大家不相信天下会有免费的午餐,总觉得是“先骗来、再收费”。可一年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大家发现爱心暑托班真的没有收取一分钱,对这个政府办的“假日少年驿站”慢慢建立起信任。“到现在每年报名的时候,最后名额都是超限的,大家都表示想要自己的小孩参加这样的活动。”韩成说。
不收学生一分费,不给老师一分钱,这是“假日少年驿站”开班的初衷,也是他们一直秉持的原则。6年来,除了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老师们,背后还有一群人的托举与守望。镇社会事业局、团委、民政、妇联、关工委倾力服务,镇财政兜底“包干”日常支出,上级团委、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给予持续关注。东台团市委联合三仓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三仓镇“假日少年驿站”农村留守儿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减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因意外伤害可能产生的致贫、返贫现象。社会热心志愿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假日少年驿站”置办篮球、乒乓球等文体用品,为帮扶贫困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我们学的是师范专业,以后会经常和孩子们打交道,现在为他们提供帮助,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成长。”大学生志愿者崔曼澄说,今年她根据团市委统一安排,来到三仓镇做志愿服务,除了在“假日少年驿站”督促辅导孩子们暑假作业外,她还会在固定时间送教上门,到困难学生家中为其辅导暑假作业。像崔曼澄这样的大学生志愿者每年都会准时报到,他们也是推动“假日少年驿站”不断前行的中坚力量。
再次听到的民声
“孩子回来常说那里老师教得好,对孩子有益,对我来说也减轻了很多兴趣班费用。”说这话的,是三仓镇村民刘仁兰。外孙小睿这几年暑假一直都在“假日少年驿站”里度过。刘仁兰对爱心暑托班的评价很高,不仅是因为暑托班为他们节约了不少精力和支出,更因为这里为小睿抹去了不少心灵上的创伤。
小睿妈妈在他两岁时去世了,爸爸在外地务工,孩子是外公外婆一手带大的。刘仁兰和老伴儿在厂里做门卫,小睿就跟着外公外婆生活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门卫室里。看着其他同学暑假都能上个兴趣班,小睿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期待能有个充实的暑假。“他特别懂事,舍不得我花钱,就说到镇上那个免费的兴趣班上课就行。”刘仁兰说。本以为是个打发时间的地方,没多久她就喜出望外地发现,“假日少年驿站”完全超出她的预期,不仅学习环境好,而且老师专业,课程丰富,孩子能真正学到不少知识,“《满江红》是他们课本上还没学的内容,在这里学的,他都会背了!”刘仁兰高兴地说着。

在“假日少年驿站”,像小睿这样被“治愈”的孩子还有很多。爱心暑托班的出现,不仅让留守儿童得到了素质提升,丰富了他们的假日生活,也为不少困难家庭减免了花销,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公益事件,受到村民百姓的一致认可。
“但我们不能因为得到了一些社会效益后就见好就收,这是党委、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坚持下去。”韩成说,他们要把这份守望坚持下去,让更多小孩、更多家庭、更多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
记者 班雪凡 刘进涛 通讯员 梅锁兰 王向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