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半部文艺史一个“打杂工”-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半部文艺史一个“打杂工”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196     日期:2024-09-12 08:37:24
​《国语·周语》有这么一句话:“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当温润的光线聚焦于台城明清街南首的周巍峙王昆艺术馆门前的双人雕像时,这句话便有了鲜活的形象。尚艺,他们博文约礼、华章流芳,“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崇

《国语·周语》有这么一句话:“其德足以昭其馨香。”

当温润的光线聚焦于台城明清街南首的周巍峙王昆艺术馆门前的双人雕像时,这句话便有了鲜活的形象。

尚艺,他们博文约礼、华章流芳,“是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崇德,他们雍容揖让、豁达亲和,散发着“一位大家、一位长者高洁品格的寥寥长风”。

今天,当我们试图走近他们时,便也在了解和回顾中,读懂了何谓德艺双馨,读懂了东台人对他们的那种景仰、推崇和纪念。


(一)

一个人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他的人生高度。1916年6月13日,东台大华家巷4号增添了一位婴儿,他便是周巍峙,不过当时他并不叫这个名字,家人给他取名周良骥。

骥,骏马也,父亲周慰堂为之取名良骥,寄望儿子如骏马一般成长成才,而在他日后的九十多载人生中,他也确实做到了“良骥”这一期待。

在老东台人眼中,大华家巷这条巷子,并不陌生。巷子以姓氏命名,有着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这儿巷陌悠悠,青砖铺就的小道蜿蜒向前,白墙黛瓦的屋子挤挤挨挨,一座徽式的“张家大院”,隐约可见昔日的气派。曾任上海《时报》编辑的张翔鸾,便是张宅子弟,张家大院内设有私塾,张翔鸾之父张泽厚任老师,周巍峙曾在这儿读书。大华家巷不远处是内城河,玉带桥横跨河上,巷外有个大空地,常常停着送客的轿子,轿夫们每天在这儿迎来送往。

周家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东台人,他们祖籍安徽歙县,荒年时,为了求生,周巍峙的祖父带着年幼的儿子逃荒到东台,租赁在大华家巷4号,从此落脚东台,周巍峙便在这里出生。从周巍峙记事起,祖父母、三叔一家和他们一家都住在一起,院子很小,然而,这里却成为周巍峙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童年的周巍峙在巷子里奔跑着长大,虽然父亲周慰堂在他4岁时就只身闯荡上海,但因为有祖父周松权的陪伴,他的童年并不孤单。跟着祖父,周巍峙有了人生最早的音乐启蒙。

当时,东台有个昆剧团,周巍峙的祖父在团里负责敲锣打鑔,这民间最普通而又最淳朴的声音,陪伴着周巍峙,也滋养着周巍峙。

童年的周巍峙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启蒙,但是,那时候的东台民间并不缺艺术:街巷里茶馆里三天两头就有说书的;普通人家办丧事,总会请和尚放“焰口”、做法事;逢年过节,耍龙灯、舞狮子、跳秧歌的队伍热闹非凡……民间是最好的“艺术学校”,周巍峙就在这座学校里被熏陶、得成长。


(二)

周巍峙人生的第二站是上海。

动荡的年代,安稳的生活是一种奢侈。10岁那年,才读了两年书的周巍峙就离开了学堂,他跟着父亲去了绍兴、去了上海。张贴革命标语、参加革命歌咏活动,在奔波中看到社会百态,也在奔波中感知进步精神。

提到周巍峙在上海的经历,其“二舅”戈公振不得不提。1930年,周巍峙经戈公振介绍来到了《申报》当练习生,次年在戈公振主持的《申报》图画周刊部当秘书。虽然不是嫡亲舅舅,然而,周巍峙毕生都称呼戈公振舅舅,一则是家族渊源,周巍峙的母亲和戈家往来密切,一则是钦佩,这位我国著名的爱国新闻记者、新闻史学先驱,不仅给周巍峙介绍了工作,更在今后的几年里成为他的明灯,引领着周巍峙的成长。1935年戈公振因病逝世,周巍峙在戈公振遗像下写下了《哭二舅》一诗,悼念二舅。他在诗中写道:“您死了,国家失去了一个勇敢卓越的战士;在个人,我是失去了一个引路的明灯,哎,这个损失太大了!”

上海对于周巍峙来说,是一方广阔的天地。他欣喜、兴奋,又有着焦虑和苦闷。“我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学校教育的孩子,也是一个对文学和科学都感兴趣的孩子。”在一封写在《申报》“店员通讯”栏目的信中,周巍峙如此诉说一个学徒的烦闷。他在信中问编辑:“当一个孩子走进‘职业之门’之后,有什么办法再来乞求学问之进步?如何能达到职业上的‘光明之路’?如何可以尽中华民族一分子的义务,干抗日救国的工作?”

每一个发问,都是对光明之路的渴求,求知、救国,虽然只有十多岁,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周巍峙却从未停下脚步。

幸运的是,周巍峙在“二舅”的介绍下,接触了一群“不一般”的“上海”人。他先后在邹韬奋、李公朴等进步人士的手下工作,不仅汲取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还认识了很多爱国青年,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在这些民主先驱者和党内一些老同志的带动下进步起来的。没有这段经历,他可能会长期处于痛苦、徘徊中,不知会走上哪条道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巍峙深切感悟到旧社会太多不平、太多黑暗,向往革命、追求真理的他,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旧社会巍然对峙,从此改名周巍峙。

上海,成为周巍峙创作革命歌曲的第一个摇篮,1933~1937年,他先后创作了《前线进行曲》《上起刺刀来》《起来,铁的兄弟》《今年是收复失地年》等抗日歌曲,并迅速在民间传唱。

“上起刺刀来,弟兄们散开!这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挂免战牌……”周巍峙的儿子周七月曾经撰文回忆说,母亲王昆认为《上起刺刀来》这首歌其实才是父亲谱曲谱得最好的歌。

周七月说,母亲对《上起刺刀来》这首歌念念不忘,是欣赏。对父亲来说,这首《上起刺刀来》反映了他年轻时在上海的一段难忘时光。

1936年7月,周巍峙还在上海编印了一本抗日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李公朴为该曲集倾情作序。他在序里写道:“周君对于音乐极有兴趣,在业余时间,研究乐理和声乐,近来正在尝试作曲,他的一些音乐上的知识,完全是一点一滴地从自修中得来的。”

是的,正是在上海,周巍峙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蜕变。


(三)

1937年,周巍峙参加了八路军,这是他又一次深刻地成长。

从这以后,无论是在西北战地服务团、晋察冀边区文联,还是在文化部工作,周巍峙始终都奋战在文艺工作第一线,以文艺为武器,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把全部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

在文艺的路上,周巍峙永远“在线”。1939年,他首次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1950年创作《打败美帝野心狼》,后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64年,组织了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的创作排练工作。1982年,领导和组织创作、演出大型音乐舞蹈《中国革命之歌》。

特别是著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根据志愿军连指导员麻扶摇的诗谱曲。曲子音调铿锵,节奏坚定、气势磅礴,不但曾是一个时代最高亢、最激动、最有力量的代表作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群众最喜欢的传统革命歌曲之一。

2006年出版的《周巍峙声乐作品选》,收录了周巍峙创作的声乐作品70篇,民歌记谱填词及外国革命歌曲配歌16篇。他的曲作不追求华丽的形式,富于真诚、强烈的内心感情,而且呈现出民族化、通俗化的特点,易于入耳、上口,让群众在自唱、自娱中受到教育,得到娱乐与美的欣赏。

周巍峙一生坚守自己的文艺理想,创作之外,他还编纂了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华文化长城”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耄耋之年仍在为筹资而奔波。

在儿子周七月眼里,父亲周巍峙总是将自己的影响和智慧转变成具体的艺术实践,出作品,出成果,出人才。在亲人朋友眼中,他还是一个老顽童,享受着生活中的小趣味,喜爱看《哈利波特》。他待人随和、宽容,著名音乐学家、文化学者田青用“笑眯眯坦荡荡”概括他的音容和襟怀。

周恩来总理曾称周巍峙是“文艺总理”,但周巍峙在《八十自嘲》一文中,却幽默地自我描述说:“来自贫寒户,混迹文坛中,奔忙六十载,一个打杂工。”

是的,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文艺事业打杂,乐此不疲!

令人称道的,还有周巍峙和王昆的伉俪情深。夫人王昆12岁就开始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工作。她是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第一任扮演者,从艺七十七载,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南泥湾》《北风吹》《秋收》等诸多不朽的经典,更是一个“歌坛女伯乐”,培养和提携了一批歌坛人才。

更难能可贵的是,周巍峙和王昆的仁贤风范都是那么类似,一辈子爱文艺,一辈子为文艺。

在东台,周巍峙和王昆一直是并列的,纪念馆叫做周巍峙王昆艺术馆,雕塑是双人合塑。不仅如此,位于高新区的大剧院,命名为王昆大剧院。是的,周巍峙是东台人的骄傲,王昆亦是。


(四)

“周巍峙先生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是一位有作品传世的杰出艺术家。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在中国革命岁月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真诚、无私和坦荡,也感受到党对文艺领导的包容、温润与惜才。”东台乡友、全国政协常委、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撰文深情回忆周巍峙。

吴为山和周巍峙的交集,不仅来自同是东台人的故土情结,更来自一个长者对一个后辈的关爱。

“艺术要有硬杠杠,年龄不该有。吴为山作品过硬,年龄不够,我借给他。”这是2006年初,吴为山首次申请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雕塑个人展览遇挫时,周巍峙的发话。

这样的关爱,温润了一批文艺后人,特别是家乡人。

吴为山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办展,周老不顾身体不适,不顾医生反对和家人劝阻,坚持要去出席开幕式。

吴为山向家乡东台捐赠戈宝权铜像,周老专程到东台参加捐赠仪式。

国家一级编剧卢冬红创作的淮剧大戏《太阳花》两次进京演出,周老都专门抽时间到现场观看。

家乡是周老一生的牵挂,虽然在东台生活只有短短十载,然而,十年的光阴却成为他的无可替代。

自1926年离开家乡后,周巍峙回到东台的次数屈指可数,20世纪40年代父母去世,他曾两次短暂回过东台,此后直到1979年才再次踏足家乡。到了90年代往后,回来则密集了一些,1990年、1999年、2001年、2011年先后多次回到家乡。

2011年回到家乡时,他还向东台捐赠了46件珍贵藏品,包括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曲集原件、《周巍峙声乐作品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照片、个人日记照片、邮票、字画等。

在家乡时,他去西溪、时堰、安丰,每到一处,都和当地百姓亲切交谈,一起表演、一起合照、一起探讨文艺……

家乡的沃土让他牵挂,家乡的人民让他牵挂,家乡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既熟悉又新鲜,在家乡的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回忆和现实中穿梭、享受。

感情是相互的,双向奔赴的过程才是最美、最有意义的。东台给予周巍峙的成长温情以及尊敬推崇,周巍峙给予东台的牵挂和关注,也正是一种情感的双向奔赴。

在东台,戈公振纪念馆馆名、董永七仙女文化园牌壁、海春塔苑“海不扬波”石牌坊均为周巍峙题字,周巍峙还曾欣然为《东台日报》题字“戈公薪火,代代相传”。此外,我市还有多处单位、场馆题字为周巍峙。一个个题字、题词,让周巍峙永远“留”在了家乡。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今天,我们纪念周巍峙,不仅是纪念他这位东台骄子,更是纪念一段情怀。

音声疾写青云史,正气浩然现亮风。愿这样的精神从不走远,愿我们的征程充满荣光。陈美林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