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系统发力 绘就司法为民“枫”景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人民法庭是连接司法与民众的桥梁,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市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紧抓实“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推进法庭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公正司法的窗口、为民服务的阵地、基层治理的纽带,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高效、公正权威的基层司法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原本已经做好两败俱伤的准备,这才短短几天时间,就帮我们解决了纠纷,实在太感谢了。”近日,时堰法庭启动“法庭+商会”调解模式,通过商会“行内人”身份,精准对接企业,成功调解一起因噪音影响生产经营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获得当事人的连连点赞。企有所需,法有所为。市法院立足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方法,依托“法庭+商会”调解机制,努力实现法院和商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纠纷联调,依法一次性实质化解涉企纠纷,开启了精准、高效、便捷化解涉企纠纷的“快车道”,为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的法治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购买种子和化肥要通过正规渠道,千万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三仓法庭庭长徐刘根与干警一起走田埂、进农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普及种子质量、农资购置等与春耕生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事人之间因为相邻地块排水沟位置和栽树影响阳光问题引发纠纷,为了更直观了解涉案土地的现状,查明案件事实,开发区法庭法官组织双方到纠纷地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当事人现场指认的四处界址问题进行一一确认,促进矛盾就地化解。该院持续优质司法服务,积极开启“田间普法”模式,以司法之力全力护航农业生产,让“法治春风”吹遍乡野田间,切实做到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送到哪里,以优质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现在开庭!”随着法槌敲响,案件庭审正式开启。承办法官严格按照庭审程序推进各个环节,充分听取了原、被告意见,对需要厘清的疑点逐一进行询问,归纳案件争议焦点,并组织双方进行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整个庭审过程秩序规范、条理清晰、高效严谨,参加旁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紧跟庭审节奏,“零距离”“沉浸式”感受庭审。市法院持续完善代表委员联络机制,主动接受监督,做好请进来“看”,走出去“访”,精准性“联”,切实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了司法审判工作的公信力、透明度。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的工作目标,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就要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无形。市法院不断创新调解“新”方法,努力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基层工作者熟悉乡土、亲近群众、善于调解的优势,常态化开展法官助理与网格员互学互鉴、典型案例+人民调解等业务指导培训,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法治素养和依法化解纠纷的工作能力,促进基层纠纷源头化解。同时,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许翰文 张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