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医生”仲凤翔
秋深一寸,庄稼渐渐走向成熟。
眼下,正值水稻收割、小麦播种的关键时刻,对于市植保植检站站长仲凤翔来说,这是一个甜蜜而又忙碌的时段。
甜蜜,那是因为一个水稻季的忙碌,终于获得了丰收;忙碌,则是因为下一季麦子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播种耕耘。
拌种、用药、预防小麦前期病虫害……农民种田有农忙农闲之分,然而,对于仲凤翔来说,做植保,一年到头都得在田间,庄稼生长的全过程,他和同事们都得在。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一心想跳出“农门”,想不到工作后又回到了农村,而且一打交道就是一辈子。”仲凤翔笑言,如今,他对农田、对庄稼的熟悉程度,早已超过了自己的父辈、祖辈,这是他过去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仲凤翔常说,自己就是个“庄稼医生”,庄稼生了病虫,他就要指导农户开展防治。“每种植物的病虫害都有差异,而且随着种植结构、种植方式的改变,各种新的情况层出不穷。”仲凤翔表示,从事农业技术是一点也不能“躺”在老经验老传统上的,植保工作不仅要经验的积累,更要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都是不断地总结经验、不停地学习,我们的知识库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庄稼的收成,这是我们的压力,也是责任。”
就拿水稻来说,受耕作制度、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稻麦田杂草危害已成为制约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也是农药减量使用的重点难点。“以往水稻田块除草用药量通常在总用药量的40%以上,现在我们示范应用的是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技术。”仲凤翔介绍,去年起,我市推进实施稻麦田草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示范区基本可以做到全季水稻不喷除草剂,现在全市稻麦田除草剂用量有明显下降。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推进,市植保植检站根据作物布局建立“两区一带”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体系,可以实时监测不同区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和田间环境参数。每天,技术人员都会关注研究最新检测到的数据,从而进行分析和研判。特别是虫情监测,他们通过分析当前虫害动态,掌握害虫发生数量、繁殖速度等,并结合气候等因素,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的虫情,告诉农户害虫发生危害风险,什么时候是防治的最佳时机,如何进行科学防治。
然而,相较于仲凤翔的日常工作,在站里研究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田里的试验装置有助于我们的研判,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它们,毕竟监测设备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反映田间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仲凤翔说,到田里亲眼看看庄稼的长势,他才能放心。在他看来,作为农业技术人员,搞研究不能离开田野这片“试验地”。因而,仲凤翔在田里的时间并不比农民少。
每天摸一摸庄稼,和田野“说说话”,是仲凤翔的日常。今年水稻生长期间,温度很高,即便如此,他和站里的技术人员几乎每天都到庄稼地“报到”。经常是早上四五点出门,晚上再回来整理数据,九十点回家是家常便饭。堤东、堤西、大田、散户,他们都跑,东台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有他们的身影。
让仲凤翔欣慰的是,团队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今种庄稼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新技术的推广、新种植模式的应用,需要年轻人的加入。
“让庄稼长得更好、收成更高,这是我们的追求。”仲凤翔表示,每一次,看到农民丰收后的笑脸,是他们最开心的事。(陈美林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