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赵氏花灯:热爱可抵岁月长-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赵氏花灯:热爱可抵岁月长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511     日期:2024-11-19 09:08:06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用在54岁的赵伯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16岁时从父亲手上接过做花灯的篾片、剪刀、刷子,从此,他就将手艺做成了艺术,做成了热爱。38年,这位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台灯彩”市级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出一盏盏带着浓厚“东台味”的花灯。初冬时节,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用在54岁的赵伯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16岁时从父亲手上接过做花灯的篾片、剪刀、刷子,从此,他就将手艺做成了艺术,做成了热爱。38年,这位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台灯彩”市级非遗传承人,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制作出一盏盏带着浓厚“东台味”的花灯。

初冬时节,在安丰古街上,赵伯生正守着自己的花灯店铺。下午2点左右,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室内扎花灯的操作台上,赵伯生伸了个懒腰,感受着这方寸空间里的融融暖阳。尽管已经忙了一个上午,有些疲劳,但他的手并没有停下。“古街上人来人往,但我在店里制作花灯的时候心里还是很宁静的,因为我喜欢做这个。”

赵伯生的店,和古街很“搭”,不大的店铺里,抬头所见,俨然灯市。各色莲花灯、宫灯、动物灯让人眼花缭乱,又心生欢喜。“在外人看来每一个花灯都是相似的,但在我眼中,它们每个都不一样。”聊起花灯,赵伯生滔滔不绝。“别小看这些兔子灯,里面的门道多着呢。一盏兔子灯制作好要一二十道工序,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程,急不来。”

赵伯生的父亲、爷爷都是做花灯的,他说,他家祖上从光绪年间就开始制作花灯了,到赵伯生是第五代传人。“小时候我家里全堆满了花灯,家里人平日里会做很多花灯,到过节的时候拿出去卖。”赵伯生说,因为家里做花灯,每到元宵节,他就成了小伙伴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别的孩子都是玩的那种小的兔子灯,我父亲会特地为我做一个大的,装饰也与众不同,一层层的皱纹纸做的,就像是兔子的毛一样。”回忆起童年的兔子灯,那份快乐,不仅属于元宵节,也延伸到了赵伯生的一生,让他至今回味。

“以前总怕自己的手艺不够,辱没了这个祖传手艺,现在压力小一些了。”赵伯生笑言,可不能让赵氏花灯在他手上没落了。为了家族的期待,也为了自己的热爱,赵伯生先后去自贡、南京等地寻师访友,不断吸收各地花灯的特色,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没有固定的图纸,赵伯生依靠多年经验,在制作过程中边想边扎,每一根铁丝在他的手中宛如有了生命,弯曲成合宜的弧度,变成了一盏盏妙不可言的花灯。严格选料的赵伯生,每一步都亲力亲为,虽然步骤烦琐,但是造型精美、结实耐用。

最让赵伯生骄傲的,是他的拿手作品莲花灯。花灯整体为盛开的荷花,采用现在流行的丝网绷法代替纸糊花灯,使其色彩逼真、立体感强,不易破损。“我曾经学过服装设计,虽然没有从事那一行,但是一些技巧被我用在了花灯制作上。”赵伯生说,他经常会琢磨花灯的布料和颜色搭配,多数人都在做红色、粉色的莲花灯,但是他觉得,颜色搭配得好,各种颜色都适用。

扎实的传统工艺功底,较好的美术知识积累,为赵伯生花灯制作技艺夯实了基础。“判断一位花灯手艺人的技艺如何,就是要看你的宫灯做得好不好。”在店中间,摆放着一盏赵伯生制作的宫灯,柔和的灯光透过薄如蝉翼的绢纱洒出,美轮美奂。宫灯里旋转着的彩绘灯,更是凭借独特的动态之美,吸引着每一个进店人的目光。

传统技艺让花灯不失韵味,然而推陈出新才能赢得生存发展。赵伯生深谙此道,党徽灯、龙灯等大型的灯他做,小动物灯、玩偶灯他也做,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让花灯艺术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赵伯生并不奢求如今的花灯会和过去一样受宠,毕竟时代在变,新事物层出不穷。在他看来,如今依然有那么一些人喜爱花灯,就足够了。不仅逢年过节不少人买花灯,平日里也会不时有游客光顾,特别是入驻安丰古街以来,赵伯生的店铺,并不冷清。

酒香不怕巷子深,赵伯生的花灯技艺在圈子里还算小有名气,这些年,赵伯生多次参加在上海、盐城、泰州等地举办的旅游推介会、农民丰收节、非遗购物节等活动,为推介家乡、宣传家乡、留住乡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他还时不时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花灯,做花灯,而这也是赵伯生最开心的时刻。“孩子们对花灯都十分有兴趣,和我们小时候是一样的,给他们讲花灯时,我就觉得花灯文化又活起来了。”

传承并不意味着和过去一样被追捧,而是无论何时,有一群人在坚守,就有存在的意义。而今赵伯生依旧在做着花灯,小小的店铺和古街一样,走向了新生。时光悠然,花灯如昨,一日日,小小的花灯演绎着古镇独有的民俗风情,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鲜活材料。陈美林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