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提档升级 让村民健康有“医”靠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三年来,全市累计新建村卫生室83家,改造提升175家,重点打造省甲级村卫生室 100家,村卫生室的整体面貌、建设水平和服务内涵显著提高。
近年来,市卫健委扎实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数字化医共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而村卫生室作为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实施提档升级工程,致力打造成“三级医院诊室”,“15分钟健康服务圈”覆盖全域、高效运转,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牵头医院同质化服务。
突出数智赋能,为村卫生室配置“十项辅助功能”。在治疗诊断环节,所有村卫生室开具的处方实时上传审方中心,每方必审,每方必查,确保用药精准、规范、安全,处方合格率从 56%提高到96.3%。在医生工作站嵌入智能 AI机器人,根据病情描述,实时帮助诊断可能病情,提出用药、检查、健康指导建议方案。村医经授权可实时调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查阅既往就诊信息,全面了解病情,诊断更加精准。在服务群众环节,村医开具处方、中心审方、“总药房”调配,物流直接配送到村。目前,无人机配送服务已延伸到村,有2家成功运行。村卫生室可直接呼叫市人民医院、镇卫生院专家进行会诊。遇有疑难杂症需要转诊时,转诊系统线上预约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门诊号源、住院床位,经审核同意后,群众直接检查和入院。在健康管理环节,“十类疾病”的重点对象可“一键推送”随访系统,依托村公共卫生委员会,全程跟踪管理、全程健康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以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进行流程化服务。发现可疑食源性疾病,系统自动弹出强制填报窗口,疾控中心远程实时监测,指导应急处理。此外,网络心电、临床检验覆盖到所有村卫生室,村里进行心电检查和标本采集,中心及时诊断,报告直接在村打印。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齐配强医疗设备,加快建设村医队伍,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协同镇区,与乡村振兴、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同步推动,统筹谋划村卫生室科学布局和改造提升,确保建成一个、达标一个、提升一个。按照省甲级村卫生室5万元、标准村卫生室3万元的标准,统一配齐医疗、办公和服务设备。在此基础上,增配心电图机、离心机、远程会诊音视频及监督检查设备。结合中医特色,增配颈椎牵引椅、电针治疗仪、红外治疗仪等中医康复设备。部分重点村还加配健康自助一体机和家庭随访包。与此同时,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推动医共体“镇编村用”,并组织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定期到6个实训基地进行专业轮训,参训率、考核合格率均达100%,年均培训1.1万人次。
此外,建立“中心+网格”的管理体系,发挥“全科+专科”的联动优势,打造“标准+个性”的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健康管理。针对我市常见病、多发病,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牵头成立10个专病中心,按病种“一管到底”;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成立341个基层网格,按对象“一包到底”,形成全域管护体系。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专家进网入格,加入镇村健康随访团队,参与疾病筛查、预防和诊治;村医借助信息化,掌握管理对象健康状况,提供咨询、常规治疗和转诊服务,形成上下联动机制。凡在门诊、住院、体检、影像、内镜、超声检查中,发现“健康风险”对象,全部进行分级分色,推送至健康随访中心数据库,系统自动分发给龙头医院和村卫生室,通过APP信息、智能语音、人工电话、上门服务“四个途径”,以健康宣教、健康提醒和健康问卷“三种方式”,按照“标准化+个性化”随访路径,进行跟踪管理,每日任务提醒、交办督查销号。(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