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婚证看时代变迁
1960年,我与妻子登记结婚,领到一张用草纸油印的结婚证,上面盖了政府的红印章,略显谐和。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夫妇应邀参加老同学孙子的婚礼,一对新人展示了烫金国徽的大红结婚证。87岁的我,读懂了两张不同年代的结婚证背后蕴藏的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五一”这天,老同学派来接我们的专车穿过了油菜花地,来到位于溱东镇的一栋三层别墅的家。家里处处充盈着喜气,由六辆缀满玫瑰的奥迪车组成的娶亲车队尚未来得及“卸妆”,四位西装笔挺的伴郎正忙不迭地搀着嫁妆上楼,彩电、冰箱、洗衣机,还有装满礼品的大小箱子,陆续到楼梯口列队等候搬送。
老同学盛情邀请我们夫妇参观新房,见见新娘。新房在二楼,欧式风格,经典雅致,空调恒温,四季如春,五颜六色的彩灯把新房点缀得十分温馨,四位打扮入时的伴娘正在为新娘整装,陈设的礼品物件大多是国内外知名品牌,珠宝首饰一应俱全。我不禁想起我们当年结婚的情景,适逢三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住的是土墙草房,纸捻的油灯灰蒙蒙亮,竹床板凳搁的铺格吱吱响,妻子唯一的嫁妆是她自己纳的千层底布鞋,结婚当天下雨,道路泥泞,她舍不得穿,脱下来夹在腋窝里,我们俩都是赤的脚。
再说1960年,我们的婚宴才请了两桌亲友,食材仅有二斤计划肉、五条鱼、食用酒精兑白开水的酒、一斤米和十三斤青菜萝卜煮的饭。此刻宴会上,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数十桌同时上着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美味菜肴,真是今非昔比啊!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我们踏上了归程,车载音响正播放着《我和我的祖国》,后视镜里老同学家的别墅轮廓已逐渐模糊,两本新版结婚证封面上闪闪发光的国徽在我脑海里却愈发清晰。相隔六十多年,两种结婚证变化的不仅是样式,更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性巨变。(姜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