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荒滩 今朝和美家园 弶港镇新海村半个世纪“蝶变”记
“我今年56岁,3岁就跟着父母东迁到新海,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弶港镇新海村党总支书记吴庆华感慨万千,目光久久停留在7月21日省里新印发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上“新海村”三个字上。
时间回溯至1971年。当时东台县委决定从时堰、五烈、富安等人口稠密的公社向海边东迁一批农户。吴庆华和父母也在其中,面对“荒滩草地碱如霜,大雨一到成汪洋,三日无雨沙飞扬,一人走路心作慌”的盐碱地,广大新海人凭着一支扁担、一把铁锹、一双草鞋、一副泥担、一盏马灯,开沟埋根,普种薄荷。盛夏薄荷收割,他们顶烈日、熬黑夜,用传统蒸馏法提取薄荷油。灶火昼夜不熄,每锅熬煮3~4小时,方能产出约3斤珍贵的薄荷油。小小的薄荷种出了希望,高高的灶台飘出了芳香,薄荷油滋润了东迁路,盐碱地刨出了金疙瘩。
如今,村东头矗立着复原的薄荷灶,由灶台、灶锅、分油器等组成,一旁田块里还种了一些薄荷。凝视灶台,仿佛穿越回半个世纪前那段艰苦奋斗的垦荒岁月。
“薄荷种植一直持续到2005年,后来苗木效益更高,就成了新选择。”吴庆华介绍,目前全村苗木栽植面积1050亩,高峰期曾达1800亩。新海村已形成水稻、小麦、油菜、瓜果蔬菜、苗木等多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2.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尤其是去年启动和美乡村建设以来,村里简直是大变样!”村民顾风池开心地说。去年10月以来,新海村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升级:拆除破旧危房19处,疏浚河道1250米,清理乱堆乱放136处,整治面积超1万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13000多平方米,新建水泥路3条、便民入户巷道18条;安装路灯264盏,实现居民点照明全覆盖。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中,新建的“三棵树议事亭”成为村民休闲议事的新去处,4个农民活动广场也提供了纳凉健身的好场所。
行走在今日的新海村,平整的柏油路如墨色绸缎般铺展于沃野,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穿梭往来,田垄间,村民灿烂笑容与夏日骄阳辉映,共同绘就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胡春静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