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行动沁人心 爱心接力传温情
日前,第十三届“爱心圆梦”大型公益助学义卖圆满落幕。这项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联合统战、教育、民政等10个部门及民主党派、群团组织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自2012年启动以来累计资助困境学子2289人次,发放物资350万元,助力100余名学子圆梦大学。数字背后,是整座城市为特殊群体撑起的“清凉绿荫”。
从穿梭街巷的快递骑手到伏案苦读的寒门学子,从独居老人到困境儿童……一张由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关爱网络,正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在东台大地上书写着“人民至上”的温暖答卷。

清凉相伴 为新业态劳动者筑起温馨港湾
8月5日下午,户外热浪滚滚。东台市生活性物流园综合楼内却沁着丝丝清凉。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总工会、市快递行业党委正在此开展“清凉相伴 与新同行”关爱活动。
“这礼包太实用了!”一位满身是汗的快递员接过“清凉礼包”,牙膏、沐浴露、洗发水、毛巾、洗衣液及矿泉水塞得满满当当。这份关怀,为穿梭于烈日下的新就业群体送去了清凉与尊重。
入夏以来,东台的“暖新”服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生长。
204国道东台服务区,河南的货车司机付师傅惬意地坐在开着空调的休息室里刷着手机。“以前跑长途最怕在陌生城市等装车,现在巴不得多歇会儿。”他笑着说,“我刚才还跟车友显摆呢,说这儿有空调、能吃饭,还能洗澡、洗衣服,他们都说要组团来体验。”
从国道上的“司机之家”到城市商圈的“蜂巢驿站”,我市坚持党建搭台、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正构建一张立体化服务网。全市13个“小蜜蜂”驿站扎根步行街、八佰伴、德润广场等核心商圈,日均服务骑手近500人次;依托长者食堂建立的“小哥食堂”,让骑手们得以享用价廉物美的餐食。
“送餐路过这边,进来喝碗绿豆汤,吃个快餐,挺好的。”下午2时许,烈日当空,骑手陈颖在东台镇东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捧着一碗免费的、自然凉透的绿豆汤,享受着空调房的片刻安宁。
针对户外劳动者的“清凉关怀”也在全面铺开。市总工会慰问组的身影出现在重点民生工程现场、消防救援大队和国家电网东台公司。矿泉水、洗漱用品、清凉礼包被送到一线职工手中,伴随的是反复叮嘱:“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自我防护!”
“我们督促用人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主体责任,科学调整高温作业工时,推行‘做两头、歇中间’模式。”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夏启动的“人人讲安全 工会促安康”夏季安康“三送”(送清凉、送安全、送法律)活动持续织密安全健康防线。
数据显示,市委“两新”工委联合各行业党委及属地党委,通过四季“暖新”行动,累计开展节日慰问2700余人次,发放困难救助金并衔接临时救助资源,同步实施法律咨询、交通安全培训等志愿服务近百次。

精准滴灌 为困难家庭兜牢民生底线
关爱不仅惠及奔波的劳动者,更精准投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家庭。在高新区红光社区,志愿者与爱心企业带着物资敲开一户户困难群众的家门,声声问候传递着关怀。
物质的帮扶之外,制度化的保障更显关键。市民政局联合市慈善基金会启动的“夏季送清凉——电费补助”项目,如同及时雨,精准滴灌全市8888户特殊困难家庭。
“对象精准、发放及时、确保实效,好事就要办好办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为全市7月份在册的5883户城乡低保家庭、2822户分散特困供养对象、183户低保边缘家庭,每户精准补贴50度的电费,市慈善基金会捐赠资金24.89万元,确保补贴高效直达困难群众的账户。
对困境儿童的关爱,则是一场守护未来的接力。市民政局联合社会组织,组织2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与爱同行·红星点亮特殊童年’暑期关爱系列活动”。孩子们在东进雕塑前聆听烽火岁月,在盐城市青少年成长安全教育馆学习火灾逃生与急救技能,通过“心理剧场”学会积极面对挫折。今年,146名“爱心守护人”已提供“一对一”关爱服务5162人次,持续为孩子们实现“微心愿”。
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同步启动“益童成长·乐享盛夏”暑期公益服务。红十字会专业讲师带来的“暑期防溺水安全第一课”,通过案例讲解、互动演练和心肺复苏实操,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加筑一道防线。
作为关爱妇女儿童的主力军,市妇联的力量同样坚实。“一户一策”精准微关爱项目、资助困难大学生等活动有序推进,“圆梦助学”“我的书房”“爱心妈妈”等品牌项目持续发光发热。三年来,“圆梦助学”金发放约210万元;“我的书房”项目累计投入约188万元;“爱心妈妈”队伍不断壮大,新招募442人,成立队伍45支,结对儿童160名。

寓教于乐 倾力守护城市最柔软处
“童享东台,相伴成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暖意流动,2025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于7月中旬启幕。市妇联、市人民检察院等部门联手,为留守、困境儿童撑起关爱保护伞,当好他们的成长引路人、权益守护人和未来筑梦人。
丰富多样的暑期活动,正成为解决家庭后顾之忧、护航孩子安全成长的坚实堡垒。
安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快乐暑假·益童成长”公益暑托班正式开班。“要坚守公益初心,以孩子安全为首位!”团市委副书记宋健在开班仪式上表示,这个由多部门联合打造的暑托班,旨在解决双职工家庭、新就业群体及特殊困难家庭子女的“看护难”问题,让孩子们在课业辅导、安全自护、素质拓展等特色活动中,拥有安全充实的假期。
社区里,安全教育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如果陌生人给你零食,该怎么办?”“夏季游泳腿抽筋了如何自救?”在高新区红光社区,区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化身“安全导师”,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问答,将安全知识巧妙融入游戏。孩子们争相扮演角色,在欢声笑语中辨识危险、学习自护。
艺术与文化的滋养,同样是暑期不可或缺的精神清凉剂。市文化馆“艺起童行”暑期青少年公益培训班里,诵读声抑扬顿挫,京剧唱腔韵味悠长。绘画、太极拳、二胡等课程,为不同兴趣的孩子打开了艺术之门。“今年是我参加的第二年,这个培训班非常有意义。”京剧老师陈琳表示,孩子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国粹魅力,正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所在。
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守护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同样迫切。新街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创新开展“盐净护苗,伴爱‘童’行”主题活动。志愿者用生动的PPT和趣味动画,引导孩子们识别网络有害信息,提升信息甄别能力。绘画临摹、诗歌诵读、红色观影等环节,则巧妙地将“扫黄打非”融入寓教于乐的体验中。
作为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民生举措,今年我市公益暑托服务再度升级:19个服务班点覆盖所有镇(区),562名青少年在此收获成长,120余名志愿者用热忱编织守护网络。从机关企业到乡村社区,从高校学子到行业骨干,一场“政府主导+镇区落地+志愿者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实践,将“看护难”的民生痛点,转化为“共成长”的温情亮点。

守望相助 全城织密清凉安全防护网
高温下,对脆弱群体的守护考验着城市的应急与关怀能力。市天行社工服务中心党支部联合专业力量开展高温巡访关爱,足迹覆盖39955名居家服务对象、677名残联服务对象、153名社救对象,并将427名空巢独居老人列为重点,实施每周4次高频探访,精准掌握需求,普及防暑知识。针对行动不便老人的用餐难题,仅6月份就累计开展上门送餐服务54次。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酷暑中变身“避暑驿站”。北灶社区长者幸福食堂精心制作夏日时蔬和绿豆汤;新坝社区的长者食堂里,空调送出习习凉风,切好的西瓜、丰富的活动让老人们舒适惬意。“社区空调一直开放到下午5时,待着特别舒服。”老人们纷纷表示。
保障城市运转的“大动脉”经受着高温考验。东台市邮政分公司启动夏季高温应急预案,145条投递段道、85辆邮运车辆、24个城乡揽投班组高效运转,日均处理邮件量达3.2万件,实现了“零中暑、零延误”。其秘诀在于“机制先行+人文关怀”:成立“防暑应急专班”,动态监测、科学排班;工会“夏送清凉”活动深入基层,一碗碗冰镇绿豆汤、一份份“清凉包”为一线员工撑起“隐形遮阳伞”。
志愿组织,是这座爱心之城不可或缺的拼图。大润发超市门口的爱心补给站前,义工联志愿者正忙着为环卫工人发放瓶装水。“每年夏天都有人惦记着我们,高温天有水喝,心里凉快多了!”环卫工丁师傅的笑容朴实而真挚。市义工联持续十三载的“夏日送清凉”活动,今年在市区5大商超设点,一瓶瓶清水传递着小城大爱。省市红十字(东台)救援队深入各公益暑托班,连续开展预防溺水安全教育课,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爱的传递甚至跨越山海。省妇女儿童福利基金会与市心连心志愿者协会联合,将总价值超60万元的爱心物资,送往云南、陕西、青海等三省五地,将东台的关怀送达更远的角落。
从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动“红东亭”打造新就业群体关爱机制,到市妇联“一户一策”微关爱项目精准帮扶109户特殊家庭;从团市委组织318名大学生竞争378个暑期志愿服务岗位,到爱心企业家伍祥东创新设立“仁智班”探索助学新模式,东台在关爱特殊群体的道路上,正从“解决一时之困”迈向“构建长效机制”。
市义工联志愿者周礼媛接受采访时说:“帮助他人时,自己也被温暖着。”她触碰到了这座城市爱的内核——奉献与收获在此循环往复。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每一个清凉驿站、每一份电费补贴、每一次安全课堂、每一碗爱心绿豆汤,都是东台对“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它们在炎炎夏日里汇聚成强大的文明暖流,让特殊困难群体真切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尊严。当关爱成为一座城市的集体自觉与制度安排,这清凉东台里涌流的爱的温度,正是其文明高度最真实的刻度。(叶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