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忆初心:革命伉俪的“烽火浪漫”
七夕将至,浪漫意蕴悄然漫延。在西溪景区的“兰玉良骥 岁月为信”主题图片展上,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一封封泛黄旧书信,静静讲述着周巍峙与王昆这对革命伉俪跨越岁月的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藏在烽火岁月的并肩足迹里,写在跨越山海的纸短情长中,更融在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时代洪流里。
周巍峙是我国杰出的音乐家,曾担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一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响彻神州;王昆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被称作“革命的女儿、时代的歌手”,用歌声传递着时代的力量。
两人的缘分,始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1937年,周巍峙加入中共中央建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文艺宣传。1939年,他来到河北唐县,与王昆相遇。在西战团的日子里,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西战团在抗日前线创作了《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经典作品,用艺术鼓舞军民士气。即便晚年在家闲坐,两人仍常回忆起西战团时期的歌曲,那些旋律里,藏着他们共同的青春与信仰。
四年时光,让这份战友情谊沉淀为深厚的爱情。最终,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从此以爱为盾,以信仰为灯,共同面对往后的风雨岁月。展厅内,一组西战团老照片格外醒目:黑白影像里,年轻的周巍峙、王昆与其他文艺工作者并肩而立,眼神里满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与执着,那是他们爱情与信仰的起点。
在革命与建设的不同时期,周巍峙与王昆始终以艺术为刃,为时代呐喊,也留下了诸多深入人心的作品。
西溪景区讲解员孔静怡介绍,在延安新秧歌运动的熏陶下,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应运而生。1945年,在中共七大开幕前夕,《白毛女》首演,王昆饰演的“喜儿”形象鲜活立体,既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女性的苦难,也传递出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力量,这一角色成为她艺术生涯中最经典的代表作。
朝鲜战争爆发后,周巍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麻扶摇的一首出征诗,深受触动,随即谱写出激昂的进行曲。这首曲子后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筹备上演。周巍峙牵头主持组织工作,从整体策划到细节打磨亲力亲为;王昆则在其中演唱了《农友歌》,用歌声再现革命历史。
展馆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展陈的一封封旧书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缠绵的情话,字里行间满是日常的叮咛——“天冷记得添衣”“创作别太劳累”,也有对艺术创作的探讨、对革命事业的憧憬。
周巍峙与王昆的一生,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圆满,而且与国家命运、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他们将个人情长融入时代洪流,用一生践行着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王茜 韦一 文/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