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仙凡之恋的“东台密码”-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社会 > 正文

仙凡之恋的“东台密码”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837     日期:2025-08-27 08:53:01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这是一个甜蜜的节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仿佛情到深处,一颗心和一颗心的距离,藉由节日的催化,靠近,再靠近。这又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关于董永七仙女的那段仙凡之恋的传说再次被百姓念叨,传唱成城市的新话题。心相连,任他银河浪滔天。日月长,真情


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

这是一个甜蜜的节日,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仿佛情到深处,一颗心和一颗心的距离,藉由节日的催化,靠近,再靠近。

这又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关于董永七仙女的那段仙凡之恋的传说再次被百姓念叨,传唱成城市的新话题。

心相连,任他银河浪滔天。

日月长,真情化雨满人间。

很幸运,我们东台就是“董永传说”发源地之一。

然而在东台,这段仙凡之恋却有着不一样的“东台密码”,它不仅仅是浪漫的爱情,更是一部融合了孝道、烟火与地域信仰的地方文化叙述。

(一)

也许,我们听到的董永传说是这样的:

一个名唤董永的农家小伙,自小失去母亲,如今相依为命的父亲又去世了。逝者已矣,本该入土为安,可是一贫如洗的家里,却连安葬的费用也没有。怎么办?怎么办?走投无路之下,董永卖身地主家为长工,用自己的自由和力气,换来了父亲安葬的费用。人在做,天在看,果真,就有天地挚爱的小女儿看中了董永。

层层云雾之上,她虽然身为仙女,但向往人间的自由生活,她同情董永遭遇,爱慕董永人品。于是,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婚姻,不顾自己身份尊贵,冒天宫之大不韪下凡人间,成为董永身边那个她,甘愿与董永一起过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后来的日子里,他们相伴相扶、织锦赎身,夫妻双双把家还,过了一段简单而又幸福的烟火生活。然而,终究,天庭追究,夫妻诀别,从此天上人间各一处,再后来,七仙女含泪送子。

就是这样一段传说,击中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最柔软的心弦。孝行感天、勤劳置家、夫妻相持……哪一份拿出来,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真情。当这份真情在民间情趣之外,融入了亦幻亦真的仙气,便成了百姓最乐意传颂的那个民间传说之一。

所以,你看西汉文学家刘向所列的《孝子图》,董永名列其中;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诗人曹植也为此写下《灵芝篇》,此外,干宝所著的《搜神记》、南宋时期的《方舆胜览》等都有董永传说的记载。

多幸运,我们东台这片土地,不仅是董永传说的传唱地,更是起源地之一。

你也许要问湖北有直接取材“董永传说”孝行感天的孝感市,黄梅戏天仙配第一句唱词是“家住丹阳姓董名永”,咱们东台怎么有底气说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呢?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东台的“董永传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首批共四家,除了东台之外,还有山西省万荣县、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也就是说,东台“董永传说”不是瞎编乱造、空穴来风,而是国家认可的,具有一定等级可信度的传说发源地。

当然人们的质疑也不是随便说说的,因为在我国,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村落、地名等遗迹,遍布全国多个省份,全国二十多个地方都有各自的“董永传说”。也许有人要问,究竟哪个“版本”是真的?其实,无需纠结,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对于这种现象,多年潜心研究民俗文化的郎净教授就曾表示,这是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的结果。

是的,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董永传说”既融入了当地民众的生活,又在当地,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特色。

东台也不例外。

(二)

那么我们东台版本的“董永传说”又凭什么入选首批非遗呢?

当年参与申遗的专家总结出这样几点:故事集中完整、历代记载无间断、地名遗址最多、当地民间流传深远。正是这些,获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

是的,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认可并不容易,东台没有足够的底气和“硬件”条件,是不能通过的。

从故事本身看,东台版的董永传说的独特性在于,它既有卖身葬父、天仙情缘等基本骨架,也有与地方故事相结合的“地气”。

比如说,清代刘积兰著的《彭城堂笔记》中的这则故事:

故事说,西汉时山东淄川一个贫苦农家女七妹,在战乱中随父逃难到东台西溪。也正是在西溪,七妹见到了因为贫穷卖身葬父的董永,被其勤劳和至孝感动,七妹毅然决然嫁给了董永。相爱是美好的,可生活也是现实的,眼见家贫无食,七妹把藏在怀中的一张蚕子孵化,从此她起早贪黑采桑饲养,一双手,换来了幸福蒸腾的小日子。后来,七妹养蚕缫丝的事儿在四乡八镇广为传开,家家户户都学七妹养起了蚕。然而,勤劳善良的七妹却因为操劳过度死去。七妹走了,董永思念不已,乡亲们也一直念叨着七妹。一年年,在传颂中,七妹也被附会为天仙下凡。

在这个故事里,虽然没有了天仙的奇幻,可是那来自民间、在民间躬身养蚕的七妹,却让人们看到了朴实中的美好,是的呀,像董永那样勤劳善良,就会得到幸福,像七妹那样肯想肯干,就会创造幸福,所谓幸福,其实并不遥远。

也许一则故事的可信度有限,那么一堆的历史记载,则让人另眼相看了。

是的,关于“董永传说”起源东台,不少史料里都可以找到可以佐证的记载,比如:

南宋《方舆胜览》记载: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而“孝子祠”“天女寺”“缫丝井”皆已永传。

明《嘉靖维扬志》卷之《陵墓》载:董永墓,在泰州西溪场,亦有董父墓。

明《西溪镇志》载:西广福寺,在镇西北一里四十步,此寺董永行孝时,即曹长者之故宅其址……

《江南通志》卷40载:董孝子祠在泰州西溪镇,祀汉董永。

清嘉庆《东台县志》记载:汉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

清道光年间贡生夏荃撰《海陵丛刊 退庵笔记》载“董孝祠”:董孝子名永,西溪镇人,鬻身葬父及遇天仙事详《州志》,永与父墓俱在西溪。

一个个沉寂在泛黄书页中的证据,被挖掘,为“董永传说”在东台增添了可以信服的证据。

不过,在我们东台,流传这个故事最多的,还是老百姓,他们也许不会写在书上,却用一个个饱含寓意的地名,在大地上“记载”着这段传说。

辞郎河、舍子头、摹云村、董贤村、十八里河口……据统计,在我市西溪、梁垛、五烈一带,关于董永传说的地名遗迹就有50多处,这些地名遗迹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寓意深刻,成为民间自发传承传说故事的载体。

(三)

走进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很多人都会自然地在园内双人雕塑下驻足。蓝天白云下,高大的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美得温润,美得柔和。

然而,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和别处仙衣翩跹的飞天形象不同的是,我们东台的这尊雕塑中,仙女更似普通女子。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笔下宓妃的仙姿深植在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这是神话中的仙女,普通大众心目中的仙女,不是标准,却代代相传。

然而,看我们东台的这位仙女,她一身民间女子的装束,没有披帛、没有云肩、没有腾云,就像是从隔壁巷子里走出来的女子,朴素、自然。雕塑中,董永斜挎着包袱,右手挽着七仙女的胳膊。两人微微含笑,和民间普通夫妻并无二致。

雕塑定格的是董永七仙女织锦赎身后双双把家还的一幕。这一幕,既让人感到爱情的美好,又使得你我相信,他们也很普通,就是身边的,你们,我们,他们。

而这种雕塑,也恰恰表达出了“董永传说”的东台特征。

是的,董永传说在东台的传唱从来都不是任何文件的声明,而是民间的行为自觉。基于民间对仙缘叙事有着长期认同与情感投入,传说早已内化为地方精神的一部分,成为东台人心目中,比仙气更妥帖朴素的民间哲学。

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行走在东台的街巷间,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它不张扬却坚韧,不华丽却深厚。这种力量源自无数普通东台人日复一日的生活实践,是他们用脚步和实践,丈量出的精神地图。

于是,我们看到东台成为全国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这是国家层面的肯定;

我们还有着董永故里天仙缘景区、“户外婚礼示范基地”黄海森林公园、“一纸婚书”结发街三大爱情基地,将新时代的爱情续写下去。

爱情长廊、户外颁证“囍广场”、爱情邮局、孝贤馆……一个个浪漫爱情场所,让婚俗改革新风融入城市文化肌理,吹进千家万户。

在东台,人们坚定地践行着孝爱双绝的生活智慧。

他们将仙缘的浪漫回归到了真实生活,赐予董永七仙女以烟火,又将这份仙缘烟火的种子,播撒、呵护、培育。

或许,这正是传说,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文化生命力,永远来自民间自觉的传承与创新。陈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