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账”算清欠薪案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我们的辛苦钱!”工人许某从欠薪老板赵某手中接过一沓钞票,声音有些激动。这场牵涉14名工人追索薪资的纠纷,在市人民法院头灶人民法庭法官的调解下,终于圆满画上了句号。
事情要追溯到三年前。2022年2月到7月间,包工头赵某雇佣黄某、许某等14名工人完成了一项工程。活干完了,工资却迟迟没有着落。赵某先是以“资金周转不灵”为理由推脱,后来索性关掉手机、拉黑微信,消失在工友们的视线里。
今年5月,走投无路的黄某等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走进头灶镇综治中心找到派驻中心的法官寻求帮助。法官一边安抚工人们的情绪,一边详细记录案件细节。了解清楚情况后,法官第一时间向综治中心说明相关情况,中心迅速启动“1+3”联合调解机制,一纸《联合调处函》同时发往头灶街道调解室、派出所和司法所,案件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同步登记。
找人,成为第一道难关。面对赵某“人间蒸发”的困境,派出所民警与属地社区网格员联手出击。民警运用“智能平台”比对赵某车辆轨迹,网格员则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实地走访摸排。通过拉网式排查,锁定赵某近期频繁出现在某在建工地。
在掌握赵某行踪后,该纠纷即具备调解基础。头灶人民法庭牵头,与头灶司法所、头灶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成立了专项调解小组。然而调解现场,赵某虽然承认账目无误,却辩称:“别人欠我的钱都没收回,我拿什么发工资?等收回来再说。”这话让苦等多日的工友们瞬间激动起来,现场火药味渐浓。
眼看调解陷入僵局,法官并未简单说教,而是给赵某细细算起三笔账:第一笔是“诉讼成本账”,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从判决到强制执行,至少需要三个月,这期间案件的利息、违约金会逐日累加,最终要付的远不止现在的工资本金;第二笔是“信用惩戒账”,一旦因为这事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会失去所有工程的招投标资格,那时候的损失会更大;第三笔是“法律风险账”,恶意欠薪行为可能涉嫌违法犯罪,最高刑期可达七年,为这笔钱赌上个人自由不值得。这三笔账,如同一记重锤,敲在赵某心上,他终于认清了利弊,答应尽全力筹钱,但请求给予一周时间。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法官并未松懈,多次联系赵某询问筹款进展。为确保万无一失,法官还协调邀请三位熟悉劳务纠纷的人大代表加入周一的调解工作,共同监督。
周一,所有人如约而至。“法官,我这一周到处筹钱,已经筹到了一部分,我下半年还有款项进账,到时候肯定能付清欠款。”赵某态度诚恳。“那怎么办啊?”“我们今天肯定有人拿不到钱啊,大伙都急着用钱呢。”工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此时,人大代表们建议,小额欠薪当场结清,大额欠薪分期支付,由法庭出具文书确认,司法所、法庭和代表联合监督履行。这一方案说到了双方心坎上,赵某也承诺外部账款收回后优先支付工资。
最终,双方根据欠薪金额制订出具体方案:欠薪1万元以下的当场结清;1万元以上的,先支付1万元,剩余部分一年内分期付清。调解室里,赵某当场向许某等6名欠薪较少的工友结清了全部工资,与黄某等8人签订了分期支付协议。但这并非终点,头灶镇综治中心已为赵某的案件设立了专门的履行监督台账,通过“履行跟踪专窗”定期联系赵某和8位工友,核查还款进度。必要时还会启动“司法所+法庭”联动回访,确保每一分钱都落到实处。(许翰文 夏卫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