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自然禀赋 海鲜四季流转



晨光微露,条子泥滩涂上已跃动着弶港巴斗渔民忙碌的身影。他们脚踩长靴,手持长叉,拖着网兜,在退潮的韵律中有节奏地前行,向大海讨要自然的馈赠——青蛤。
相较四角蛤蜊(俗称“欢子”),青蛤藏得更深,采挖更为费力。渔民孟亚萍将长叉后半段用毛巾绑在胳膊肘上,形成一个省力的作业姿势。
“一天平均能采几十斤,每斤卖十多块钱。”话音未落,她手臂猛然发力,淤泥翻动间,一只肥硕的青蛤浮现出来。孟亚萍利落地将其勾入网兜,继续寻觅下一个目标。
“今天要到下午三点才退潮,我们得赶在那之前上岸。”孟亚萍拍了拍身后的背包,里面装着弶港本地特色馒头和一瓶水,在滩涂上简单解决一餐,是渔民们习以为常的事。
“现在算是农闲,真正忙的是前阵子采泥螺。”孟亚萍介绍,青蛤四季皆有,但主要在农闲时节采挖。春季是捕鳗鱼苗的黄金期,清明前后“欢子”最为肥美,夏秋时节泥螺大量上市,便迎来一年中的“农忙期”。那时整个滩涂每天有上百名渔民同时作业,麻利的一天能采上千斤泥螺,价值四万多元。
在巴斗,刚上岸的海鲜除了通过冷链运输发往全国,也会第一时间流入本地饭店和渔家餐桌。在村部沿街,一家家海鲜店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海产:青壳白肚的大青蟹、肉质紧实的梭子蟹、鲜滑爽口的泥螺,以及享有“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文蛤……丰富的海产品令人垂涎欲滴。
“我们开海鲜店,不需要多高超的厨艺,关键在于新鲜。”巴斗海鲜店老板施雪琴笑着说,“你看这青蛤,刚上岸,冷水下锅,煮到开口就可以吃了。”无需任何调料,连盐都显多余,简单烹饪保留的正是大海最原本的鲜味。
这份鲜美,源自弶港海域独特的自然禀赋,也离不开渔民自觉的生态守护。这里是长江、黄河与西太平洋海水交汇之处,江河携带着陆地的养分与泥沙,与海水交融,形成广阔的滩涂淤积区。咸淡水频繁交换,为潮间带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靠海吃海,更懂护海。巴斗渔民对这片海有着近乎“洁癖”的珍视——严禁污水排放、杜绝垃圾乱丢,还定期组织清理海洋垃圾。
“渔民保护意识强,生态好,海鲜品质才高,价格自然也卖得上去。”巴斗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叶勇说。
如今,这个仅194户的小渔村,已拥有文蛤、泥螺两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去年,村集体积累突破1400万元,人均储蓄超过20万元。黄海潮声阵阵,昔日的“笆斗”早已装满幸福。(胡春静 王慧 陈伽健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