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老年大学托起“银发学子”的幸福晚年生活-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老年大学托起“银发学子”的幸福晚年生活

来源:未知     点击数:2039     日期:2021-11-09 09:27:55
台上,是神采飞扬的任课老师;台下,是专注认真的莘莘学子。这样的课堂,也许司空见惯。然而,此学子非彼学子,这个课堂上,学生绝大多数银发满头。老年大学,银发学子。学习,从不问年龄。丰富多彩的课堂在市区红兰路,颐年园是一处地标性建筑。繁密的绿植隔开了学校与马路的距离,入门处,


台上,是神采飞扬的任课老师;台下,是专注认真的莘莘学子。这样的课堂,也许司空见惯。然而,此学子非彼学子,这个课堂上,学生绝大多数银发满头。

老年大学,银发学子。学习,从不问年龄。

丰富多彩的课堂

在市区红兰路,颐年园是一处地标性建筑。

繁密的绿植隔开了学校与马路的距离,入门处,“颐年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老干部局在这里,老年大学也在这里。

“老师,我想学习怎样在朋友圈发视频。”在智能手机应用教室,一名学员提问后,老师走下讲台,坐到学员中间手把手教学。旁边的学员们都围拢过来,学习兴致很高。

“我们唱的时候呢,要讲究字头、字腹、字尾……”京剧课堂上,学员们跟着身为著名京剧票友的老师学唱京剧。

一个个教室走过去,文化的感染力无处不在:

舞蹈教室里,60多位学员跟着音乐节拍翩然起舞,一招一式颇有青春的风采;咚咚咚,咚咚咚,手鼓舞的响声和着《活力中国》的音乐,铿锵有力;一撇一捺中国字,书法课堂上,老师从书法的起源、精髓和运笔手法讲起,带领现场的长者们领略书法的魅力。

从1993年的1个班级二十几个学生,到如今舞蹈、声乐、器乐、体育、保健、书画等三十多个班,每学期学员近2000人次,老年大学成了文化养老的时尚去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限于居家养老,而是踊跃走进老年大学,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用新的方式开启文化养老模式。

每一个专业的开设,也都带着浓浓的时代印记。最初更多的老年人喜欢来上保健课、中医课;后来,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相关课程也一座难求;这些年,老年人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健身舞、京剧、器乐、书画等课程也颇受欢迎。紧跟时代潮流调整专业设置,这是老年大学一直以来的坚持。

记者了解到,目前,老年大学秋季学期已经开课,每个班都是人员爆满。一面是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迫切愿望,一面也存在老年大学学位不足的客观现实,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学校采取轮流使用教室的办法,尽量让每个专业每周都能开一至两节课。

敬业乐业的老师

不遗余力拓宽精神养老半径,虽然是以养生休闲为主,提倡快乐教学,然而,老年大学的师资力量可一点也不赖。

健身舞班的老师周淼今年72岁。早些年,她是老年大学的一名模特班学员,练就了挺拔的身姿和优雅的气质,后来她逐渐爱上舞蹈,热衷于参加各种团体舞蹈表演和比赛。在60多名学员心中,周淼是一位充满活力、热情洋溢、耐心和气的老师。在健身舞班学员里,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刚刚退休。年龄不同,对动作的接受度自然也不一。对接受较慢的学员,周淼总能耐心指导。音乐响起,学员们动作整齐划一,玩在一起乐在一起,周淼心里暖洋洋的。

市中医院在老年大学开设中医理论班已有20多年。随着治未病的理念越发普及,中医课越来越受到老年人追捧。周二下午中医课上课前,任课老师万圆圆还没到,很多学员拿着讲义自己翻看预习起来。记者守在教室门外,里面已座无虚席,来晚了的学员就只能搬把小椅子坐在教室最后就着大腿记笔记了。这几年,万圆圆收获了一众“粉丝”,下了课,总有学员围着他问问题。万圆圆会耐心地跟老人讲理论知识,推荐适用的方子,有的学员甚至会追到中医院去挂号问诊。

“学校大多选择市里比较有名气的老师,比如中医课都是市中医院的专家来上课,教舞蹈、京剧、器乐的老师,也是市里的行家。”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朱茂华告诉记者,老年大学在办学上一般会尽量满足学员的要求,学员们只要提出,哪个老师好,学校都会想方设法去邀请。

虽然没有升学任务,然而在老年大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者却不在少数,不少学员外出表演,参加各类比赛。

求学若渴的学子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莫道桑榆晚,学习成为许多人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

今年92岁的陈守根从老年大学创建那年就来报班了。从第一节保健课开始,一学就是二十多年。后来,老年大学开设的班越来越多,陈守根学过英语、计算机,练过乐器、交谊舞,兴趣爱好愈发广泛,经常一报就是几门课,后来年纪大了才逐渐减少课程。今年,陈守根选择钟爱了二十年的书法。泼墨挥毫,看似波澜壮阔,其实更需要一份闲适和淡定。老人说,退休前没时间好好练字,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茶余饭后练练字看看书,身心更愉悦了。练起书法来,陈老格外认真,每天都要练上几个小时。一旁的学员拿起老年大学校报,指着陈老的作品竖起大拇指。可陈老并不满足,他说:“离老师的书法水平还差得远,得继续练习才行。”

张建军是这学期报班最多的学员之一,京剧、柔力球、唱歌、古诗词、太极拳,周一至周五,他几乎每天都有课。3年前,张建军还没有接触老年大学课程,业余时间多是约上几个麻友一起打麻将。最近麻友拿他打趣:“现在联系少了,你精气神都不一样了。”告别麻将桌,参加文化艺术培训和体育锻炼,张建军告别了久坐的腰疼,内心也更充实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上了课我才知道这个‘着’是遭受、承受之意。”许多古诗名句,张建军不仅信手拈来,更能逐字逐句侃侃而谈。一周五个工作日,张建军感觉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收获,退休生活有滋有味。

有滋有味,是老年大学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心声,也正因为充实、丰富、多彩,很多老人来到老年大学后,都不愿意结业,像陈守根一样一年接着一年学。据不完全统计,建校以来,学习十年以上的老年人占30%,学习五年以上的老年人占85%。

在很多老年人看来,这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更是他们老有所乐的精神家园。(陈美林 刘进涛 丁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