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关键环节 落细防御举措 全力以赴打好防汛主动仗

6月1日,我市全面进入汛期。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介绍,我市汛期从6月开始至9月底结束,长达4个月。今年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各类极端气候发生频率增大、局部强降雨次数增多,极易引发区域洪水和城市内涝,防汛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水务、应急、住建、交通等部门未雨绸缪、提早部署、周密安排,紧盯中小河道和灾害防御等重点领域,完善防汛工程体系,运用新技术提升预报精准度,落实落细各项防御措施,全力打赢防汛这场硬仗。

坚持“预”字当先
提前部署防御工作
我市河流众多、分布广泛,汇流快、涨落猛。近年来,我市结合治水和用水实际,持续推进整镇河道生态治理以及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每年开展河道清淤、堤防建设、水利工程加固等,不断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今年2月份以来,我市统筹抓好汛前全面检查、防汛预案修编和应急抢险能力提升等。市防指成员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全面开展准备工作。市水务局对全市重点水利工程进行拉网式体检,开展圩区圩口闸、排涝站及城市防洪工程试开试关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河道疏浚、南新东河整治工程、圩口闸电动化改造、方塘河闸下港道清淤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市应急管理局督促落实好危化品生产存储点的安全度汛措施。市住建局对城市雨水泵站污水泵进行维保,做好市区排水管道疏通工作。市教育局暨各中小学开展防汛、防雷电、防溺水等方面安全教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对工程取土后的坑塘及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市交通局检查交通工程,积极落实维修措施。

根据近年水旱灾害和水情、工情等,市防指重新修订完善里下河圩区挡洪排涝预案、沿海防台防风暴潮预案等防汛抗灾预案(方案)6个,保证遇有强降雨城乡有对策,遇有强台风沿海有防范。去年编发《东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机制》,规范防汛抗旱指挥部工作流程和要求,定期通报防汛抗旱工作进展,确保指挥得当、高效、科学、有序。
市政府与各防指成员单位、各镇(区)签订责任状,进一步压实防汛工作责任。各镇区按要求定点储备防汛物资,全力提升防汛应急抢险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市镇两级抢险队员9083人,市级储备块石5580吨,编织袋19.8万只,潜水泵和抢排泵264台套,防汛抢险车、橡皮艇、冲锋舟、自走式柴油泵站各2台(艘)。

筑牢防汛屏障
发挥工程防灾效益
我市主城区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穿城而过的河道有通榆河、泰东河、串场河、何垛河,属里下河地区。在水利区划上,以通榆河为界,分为堤东沿海垦区、堤西里下河圩区,共有圩区102个。通榆河沿线建有安丰、富安、东台、东台二站四座抽水站。主城区依靠串场河南闸站、东亭闸站等防洪设施,实现大水不进水、大灾不见灾。
东台第二抽水站是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于2018年5月通过验收并抽水运行。站址位于高新区蔡六中心河上,距离通榆河河口约300米,设计流量24立方米/秒。该抽水站的作用是将低处水抽送至高处,以灌溉农田或排涝等,还进行流域间的调水工作,为堤东灌区生产生活生态提供充足的水安全保障。

从2019年起,我市1009座圩口闸启动实施电动化改造。每到暴雨时节,市水务局及时封闭里下河圩区,提前开启泵站排涝。据介绍,过去普遍采用2扇厚重的钢筋混凝平面闸门结构形式挡水,但这种形式的圩口闸结构笨重、操作繁琐,需要人工关闸,费时费力,且日常维修保养、汛期操作运行存在安全风险,影响里下河地区防洪排涝能力。改造后的圩口闸只需轻摁电钮,闸门一降一升仅需5分钟,比原先人工耗时缩短了近5倍,不仅大大提高圩口闸闸门启闭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而且消除了安全隐患。
沿海堤防是我市经济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沿海修筑挡潮海堤90.7公里,建有川水港闸、梁垛河闸、梁垛河南闸、方塘河闸四座挡潮排涝闸。在沿海梁垛河南闸,闸外侧是黄海,内侧系骨干河道之一的新东河。闸站控制室内,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通过远程设备,监测着内外河水位情况。“每年暴雨季,入海骨干河道水位暴涨。根据市防指的调度,彻夜开闸放水,提前降低内河水位。”工作人员介绍。

数据“赋能赋力”
预报预警精准高效
近年来,水灾防御形势日趋严峻,我市在预报预警、应急指挥、防汛减灾等方面通过数据赋能,全面提升指挥调度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中,确保汛期“零伤亡”,以数据共享、数据赋能筑起汛期安全堤坝。
去年9月,台风“梅花”从东台过境。防御期间,市防指超前部署,与各镇防汛指挥部通过“防汛防旱应急指挥系统”连线,各镇将水位、电动闸站运转、危房群众转移工作及时向指挥部汇报。全市上下协调配合,使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点。
我市结合实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建成防汛防旱应急指挥系统,密切监测雨情、水情、工情和险情,实现远程会商、远程决策。据悉,该系统包含26个水雨情自动测报点、防汛综合信息发布平台、16个镇区及3个直属单位高清视频会商、8个重点工程远程视频监控等。近期经调试和全面检查,运行正常。

与此同时,继续加强“智慧水雨情监测”系统建设。该系统是基于当下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在雨水监测设备上加装传感设备,可实现现场图像、数据的实时回传,实现河道水位、降水量等数据监测、分析,为闸口管理、防汛、抗旱等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和保障。
“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实时传输功能,尤其是对城市内涝的及时处置,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技术人员介绍,系统根据设定的数据阈值,按雨情告警级别进行预警,同时结合气象预报、历史数据等及时作出预判,为应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准确性。
此外,我市今年实施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工程信息化系统工程,通过新建水雨情监测站点10处、水位监测点2处、闸站视频监控16处、闸站远程控制27处等,实现灌区水情、水质等要素的广泛动态感知,以及闸门的现场、远程、自动控制功能及视频监控功能。(周宴 朱永忠 贲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