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经济开发区:项目为王走在前 奋勇争先挑大梁
今年以来,经济开发区紧扣“工业经济主阵地、改革创新排头兵”目标定位,以开工百亿级项目、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链为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争先之勇拼项目,以会战之势抓建设,以实干之姿聚产业,奋力谱写现代化新东台园区建设新篇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领胜城科技
天合光能
东富龙智能成套装备
磊达钢帘线
润田精密
吉中汽车内饰件
招大引强 积蓄高质量发展“活力源”
今年4月下旬,总投资50亿元的省重大标志性项目联合无人机基地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带动我市低空经济蓄势腾飞。据悉,东台基地项目是联合飞机集团在华东地区布局的最大运维基地和重要制造基地,将生产性能卓越的工业级无人机,广泛应用于物流配送、应急消防、环境监测、海陆风电等场景领域。如今,项目进展顺利,年内将投产运营。
联合飞机
联合无人机项目花落开发区,为全区借势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极佳契机。在开发区,一批批重特大产业项目次第落户、生根开花,为发展低空经济打下坚实基础。领胜科技、润田科技、徕木电子、广谦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企业领跑行业,在精密结构件及电子连接器等门类产品制造上不断集聚优势;以沃特、精玖旺、萨新为代表的一批新材料企业在精密电子特种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热传输材料等方面各具特色;总投资100亿元的智泰储能对标宁德时代新能源技术路线,生产叠片式大容量方形铝壳、软包电芯和圆柱电池,具有轻量化、高安全、长寿命、长续航等特点……随着时间推移,全区可为无人机等低空产业提供配套的企业越聚越多,层次越来越高,门类越来越全。
锁定“高精新”,突出“链群配”,开发区不断推动金属材料、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焕新,持续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前瞻布局低空经济、6G通讯等未来产业,致力打造百亿企业领航、十亿企业支撑、亿元项目配套的骨干企业矩阵,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开发区聚力“攻龙头”,产业招商刷新高度。选优配强专业招商力量,10个专业招商局、46名招商人员,驻点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密集区,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介招商,突破一批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围绕签约项目,逐一制订手续办理、要素保障、任务分解“三张”清单和项目建设“一套”方案,新开工远洋、美高、盛矽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新竣工天合光能、智泰储能、润田二期、领胜3C研究院等重大项目。
科技攻尖 竞逐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牢牢把握“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经济开发区始终把培大育强作为发展之要,梯次培育特色创新主体,一体推进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通过科创赋能、数字赋能、开放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塑园区新优势上勇攀高峰。
智泰新能源
走进经济开发区东区,一大批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拔节。去年底,百亿级天合光伏、智泰储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引领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本月初,智泰新能源东台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5G工厂,不断推动企业数智化工厂建设迈向新高度。
广谦电子
耀鸿电子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德普尔门控聚力推进科技创新,每年都会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研发设备、升级实验室。公司主导产品磁悬浮自动门驱动控制机组主要应用于医疗、5G基站、地铁动车、半导体制造等领域,解决自动门对磁悬浮驱动控制装置高反应速度、高控制精度的需求,提高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推动国产替代进口,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发区聚力“促转型”,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以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产业创新“浓度”。领胜、金科森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信、星基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首台套重大装备,沃特、德普尔等5家企业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佳成、展志创成省智能制造工厂,耀鸿、正耀等7家企业获批省智能制造车间,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36家、其中五星级4家。
高效服务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开发区以全局视野谋划土地资源供给、产能指标配置、环保容量保障,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与此同时,协同推进西区有机更新和东区功能完善,加快构建东西呼应、南北贯通、内外循环的空间格局,积极锻造承载能力强、产业集聚优、功能配套全的发展平台和载体,以配套吸引项目,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创业称心、居住舒心。
徕木电子
东台中玻
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全面融入市主城区,在功能配套上形成东西互动、南北贯通、内外循环体系。区内建有国家级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协鑫热电、内河港池、中石油昆仑燃气站,高标准打造惠民中心、人才公寓、科创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实施道路联通工程,园区交通“微循环”进一步畅通。紧盯重大项目配套,同步实施“水电气热污”管网扩容延伸,新建日处理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顺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建成无人机试飞基地。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通过节约集约开发,空间承载力有效提升,可为投资者提供新征用地、盘活存量、入驻标准厂房等多种选择。统筹配置用能、产能、环保等指标,优先保障优质项目需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供给,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广泛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每年输入产业技能人才6000人次以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成东台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20条”等各项奖励政策,推动上级惠企助企措施落地落实,区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智改数转、股改上市,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唐雅 张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