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医者仁心,用爱点燃生命之光-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医者仁心,用爱点燃生命之光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090     日期:2025-03-01 10:03:53
​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来说有太多需要突破的难点。走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步履匆忙,时间是最大的敌人,所有人都争分夺秒地阻止患者病情变化。创建于1999年的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来说有太多需要突破的难点。走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这里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步履匆忙,时间是最大的敌人,所有人都争分夺秒地阻止患者病情变化。

创建于1999年的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是盐城市市内率先成立的全院综合性ICU。自建科以来,努力为各种疑难危重及复杂手术后患者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承受无数生命之重,科室从小到大,团队由弱到强,志在以一流的医疗技术为急危重症救治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自2017年以来,科室先后创建成为盐城市医学重点专科、盐城市临床重点学科、盐城市创新团队。2017年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对接,成为省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理事单位等。2025年2月20日,科室创成省临床重点专科,是苏北县域医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室,团队成长的背后是那颗救死扶伤的初心在熠熠生辉。

大病不出县,ICU要强

在东台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监护仪嘟嘟作响,随处可见错综复杂的线路管道,医护人员脚步匆匆,神情自若。重症医学科主任崔广清正在对一位因脓毒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查房。36岁的小王被紧急送来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患者许多指标发生恶化,而且已经陷入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险!”重症医学科主任崔广清介绍。在经过一系列抢救后,科室医护团队凭借丰富经验,决定为其进行连续血液净化(CVVH模式)联合血浆置换、血浆灌流治疗,在三次治疗后,患者脏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最终脱离危险,顺利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真是谢谢你们,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在重症医学科救治31天的李某康复出院,家属非常感激。2023年10月29日,46岁的李某胸痛发病10小时来院治疗,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肾脏、肝脏、凝血功能等都显示异常报警,命悬一线。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联手,有创机械通气,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床边血液净化(CRRT)治疗,帮助李某闯过一道道鬼门关。

2024年12月14日,51岁的患者夏先生握着医生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半个月前,夏先生不慎失足落水,被救起后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在附近医院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和升压药等多种生命支持治疗后仍然不见好转,抢救团队当即联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申请支援。在ECMO救治小组的紧急救援下,夏先生成功完成院际转运,生命得以延续。“这是我市完成的首例重症患者ECMO跨区域带机转运救治。”崔广清介绍,ECMO技术代表一个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水平。截至目前,ECMO团队已经救治30例急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中包括肺栓塞、心肌炎、急性心梗等,救治成功率达55%以上。

目前,科室整体发展在盐城市居于较为领先的地位。近几年来,科室在神经重症、呼吸重症、血流动力学监测、重症康复等专业技术方面不断得到提高,进一步规范了重症感染、重症神经、重症肾脏、重症呼吸等常见疾病的诊治,提高机械通气、重症感染、循环支持、血液净化、镇痛镇静、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等技术应用。在脓毒症治疗、ALI/ARDS综合治疗、脏器功能支持等重点领域不断取得进步。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有:床边胃镜下鼻空肠管置入术、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电子纤维镜下肺泡灌洗术、ECMO、IABP等。

“一个医院医疗水平如何,不是看治疗了多少患者,而是看处理疑难危重及复杂手术后患者的能力。”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冒秀宏认为,ICU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医院的抢救水平。

市人民医院作为我市唯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重症医学科担负着抢救东台及周边地区疑难危重患者的重任,每年大概收治危重症病人达900多例。崔广清介绍说,高质、有效、安全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他们不断追求的方向,他们的目标是缩小与上级医院的技术水平差距,力求把患者“留在基层”,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

对标找差,学习标杆促发展

学科建设既要着眼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更要在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和管理能力上下功夫。重症医学科团队一方面向省内一流学科看齐,另一方面与上海三甲医院优势重症医学科对接。2019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瑞兰教授工作室”落户市人民医院。此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就疑难病例、医疗技术、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定期对话,频频交流。就算是疫情期间,更是依托5G技术,两院专家实现远程隔空会诊,“线上查房”成为两院专家工作日常。

2022年2月,为了更好发挥重症医学平台在区域疑难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由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构建的“重症诊疗平台系统”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对接。“重症诊疗平台系统”构建了区域远程重症诊疗新模式,密切提高了科室参与省内疑难危重患者的协同救治,从而提升东台及周边地区的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兄弟科室的支持。重症医学科的疑难危重患者均涉及多脏器问题,必须得到其他兄弟科室支持。重症医学科力推多学科协作的MDT模式,与各学科抱团发展,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最佳诊疗方案。这无论是对生命最大限度的救治,还是对学科本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学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学科带头人的掌舵指挥,更离不开一支医德好、医术精、作风优的医生队伍。目前,科室共有62名医护人员,专职医生12人,其中高级职称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4名,护理人员50名。自2013年开始,科室雷打不动每周一进行科室业务学习,学习新指南、新技术、新规范,对疑难案例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并持续改进,科室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厚。从骨牵引、气管切开,到影像B超、气管镜使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拥有“十八般武艺”,随时拿得起、放得下,拉得出、打得响。

近年来,科室共承担盐城市级课题5项,已结题4项,发表相关文献多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篇,中华级论文5篇,统计源/核心期刊20余篇,国家级期刊论文近30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盐城市级科技进步奖、盐城市卫健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参编专著3部,拥有实用新型专利近20项。

人文医学,打造24小时专业监护


“照顾ICU病人,就像照顾初生婴儿,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有很多危重病人需要医生、护理团队连续数天或数十天的救治和高强度的照顾。”崔广清说,“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生命复苏及各种脏器功能监测和支持技术,更要有人文关怀,要变成温暖的ICU,而不是冰冰凉凉的ICU,这样的ICU医生才是合格的临床医生。”

作为一家有着84年红色基因的医院,市人民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十大医学人文品牌医院、江苏省母婴友好医院、江苏省健康促进医院、江苏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单位等殊荣。这些荣誉背后体现的是医院一直倡导的“以群众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家文化,着力打造“有责任、有温度、有能力”的医疗队伍。毫无疑问,体现着全院救治水准的重症医学科,更是人文医学的深刻体现。2020年疫情暴发,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4名医护人员逆行加入江苏省第八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参与成功救治了89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树立了新时代东医人形象,留下了许多温暖瞬间和感人事迹。

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由50名护理人员组成的具备更强抢救、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理队伍,可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24小时密切照护。她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但是在这里,她们承担着多种角色,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由于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也练就了她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

疑难危重患者病情普遍复杂,每次都要不断对患者家属耐心地解释清楚病情,一次不明白就要再解释一次,帮助他们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选择,这是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最重要的人文医学,也是科室文化、医德风尚的具体表现。

“我们不能满足现状,未来我们将开展更多的新技术,更加注重人才梯队培养,注重科研能力提升。下一步目标就是要巩固提升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内涵,持续提升科室在全省的影响力,为人民群众守好生命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崔广清表示。(周武 叶海慧 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