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以农为基 以旅为桥 农旅融合让乡村“火”起来-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以农为基 以旅为桥 农旅融合让乡村“火”起来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403     日期:2025-07-11 09:54:39
黄海之滨的晨雾尚未散尽,弶港镇巴斗村那座蚌壳造型的地标已迎来第一缕阳光。渔民张卫东麻利地起身收拾装备,等潮水退去,他便要奔赴承包的3万多亩海域,开启新一轮黄泥螺采挖。与此同时,三仓镇兰址村的喜马拉雅帐篷露营基地已升起袅袅炊烟,游客们正跟着农户辨识“小暑”节气的作物特征。从


黄海之滨的晨雾尚未散尽,弶港镇巴斗村那座蚌壳造型的地标已迎来第一缕阳光。渔民张卫东麻利地起身收拾装备,等潮水退去,他便要奔赴承包的3万多亩海域,开启新一轮黄泥螺采挖。与此同时,三仓镇兰址村的喜马拉雅帐篷露营基地已升起袅袅炊烟,游客们正跟着农户辨识“小暑”节气的作物特征。从黄海之滨到田园深处,东台大地上正生动演绎着农旅融合的鲜活实践。

巴斗村:小渔村的“生态逆袭”

“以前是‘在笆斗上吃饭’,现在是端稳‘生态金饭碗’。”巴斗居党总支书记叶勇看着这个仅有194户的小渔村感慨道。曾经因贫瘠让渔民不得不以蚌壳为碗、笆斗为桌,如今却凭借文蛤、泥螺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成了长三角的网红打卡地。

漫步村中,海风轻拂,整洁的道路直通大海,民宿、饭店、土特产店立于道路两侧。十多家海鲜饭店以百余种新鲜海产为底气,吸引八方食客;渔家小妹架起直播设备,推销鲜香的海鲜包子;全市首个国家级旅游民宿也在紧锣密鼓打造中。

夜幕降临,三水滩度假区的沙滩上燃起篝火。“这边的星星比城里多好多!”镇江小朋友嘟嘟在欢快地玩耍,母亲谢文君笑着补充:“我小时候来这儿赶海,现在带孩子重温,沙滩寻宝、亲子划船,比游乐场有意思多了。”这样的亲子研学活动,如今已成为巴斗村的招牌,年均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叶勇透露,村里正打造首个国家级民宿,还与上海6个街道社区结对推广:“上周刚从浙江取经回来,人家的民宿能讲出故事,我们的海景资源这么好,更要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数据印证着变化:2024年村集体积累突破14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万元,“靠海吃海”真正吃出了新滋味。

兰址村:田园里的“节气密码”

在三仓镇兰址村,田园风光与“二十四节气”碰撞出独特魅力。这里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有着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等诸多荣誉。

兰址村的喜马拉雅帐篷露营基地,是探寻“节气密码”的好去处。24个帐篷依节气特色而建,融入西瓜产业与农耕文化等元素。营地间绿水环绕,宛如田园画卷。立夏时,游客可随村民下地“锄草定苗”,体验“立夏三天遍地锄”的忙碌。一位参与其中的杭州游客说:“以前只在书上知道节气,这次亲身感受,才明白农人的辛苦,也更懂得大自然的规律了。”

除了露营体验,兰址村还围绕节气与西瓜文化,开展了丰富活动。西瓜博物馆里,展示着西瓜与节气的渊源。每逢西瓜节,以节气为主题的西瓜艺雕、咏瓜诗画精彩纷呈,“瓜甜游礼”文创产品更是深受游客喜爱。兰址村的发展,还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曾是粟裕大将“七战七捷”的军事指挥所,红色故事代代相传。同时,非遗“渔鼓道情”在此生根,为节气增添了别样韵味。

如今,兰址村以“兰馨农旅”为品牌,构建起完善的旅游产业架构。正如兰址村党总支书记徐阳阳所言:“我们要让兰址村的‘节气密码’被更多人知晓,让这里成为大家向往的田园乐土。”

全域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从巴斗村的“林海景致”到兰址村的“田园风情”,东台正编织一张全域农旅融合的大网。全市已打造特色农旅点位超100个,创成省级以上乡村旅游品牌60多个,甘港老家的乡愁记忆、红庄的农耕体验、方东的苗木研学各美其美。

在黄海森林公园的林间步道上,正在晨练的苏州游客王先生告诉记者:“住渔家民宿,吃海鲜大餐,上午在湿地观鸟,下午去森林吸氧,东台把生态做成了‘无缝衔接’的旅游产品。”这样的体验得益于我市构建的“世遗、非遗双核驱动,两轴牵引”格局,东部沿海村落、西部人文水乡、中部田园乡村三大旅游带各具特色又互联互通。

市文广旅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S352、G344沿线乡村带建设,让“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走”成为现实。通过“东台有礼”文创品牌打造,让麻虾酱、桑叶茶等农产品成为“伴手礼”;培训更多村民当讲解员、农事导师,让游客深度感受东台魅力。

夕阳西下,条子泥湿地的潮汐缓缓上涨,巴斗村的渔火次第点亮,兰址村的帐篷透出温暖光晕。从黄海之滨到田埂阡陌,东台正以农为基、以旅为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更动人的篇章。正如叶勇常说的:“守护好这片海、这片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王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