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富安镇富北村:“一片桑”添彩和美乡村-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富安镇富北村:“一片桑”添彩和美乡村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562     日期:2025-08-05 08:41:59
仲夏时节,桑绿蚕肥。富北村以栽桑养蚕为基础,茧丝绸产业园应运而生。园区集生产加工、生活体验、研学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引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和农旅融合加速转型。这里不仅生产优质的茧丝绸,更孕育了桑茶、桑葚膏、桑葚酒等多元衍生品。村党总支书记胡


仲夏时节,桑绿蚕肥。富北村以栽桑养蚕为基础,茧丝绸产业园应运而生。园区集生产加工、生活体验、研学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引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和农旅融合加速转型。这里不仅生产优质的茧丝绸,更孕育了桑茶、桑葚膏、桑葚酒等多元衍生品。村党总支书记胡浩告诉记者,仅此项目,每年就为蚕农带来亩均增收1050元的实惠。目前园区已入选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获评全国五星级农业园区,并通过近零碳园区认证。

富北村位于富安镇北侧,现有农户1080户,新长铁路、盐通高铁、老204国道、通榆河穿境而过。近年来,该村深挖“一片桑”的潜力,将特色产业做优做强、生态环境扮美扮靓、乡村治理抓实抓细,蹚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乡风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路,接连获评江苏省休闲农业精品村、省级蚕桑特色产业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和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达65.5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4.6万元。

深耕桑蚕产业,三链融合富农强村。该村拥有桑园2812亩,是产业发展的根基。紧盯“建好一片桑、做大一粒茧、拉长一根丝、做靓一个园”的目标,该村大力发展规模化、智能化的桑蚕种养模式,强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的示范引领,深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链式效应,不断拓展“丝路”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全村已集聚桑蚕产业关联企业16家,稳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

为推动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富民强村深度融合,富北村积极宣传、鼓励吸引能人返乡创业。一批由合作组织带头人、企业主、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领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紧密融合的完整产业链。

步入富北村月塘湾社区,房屋错落有序,道路笔直宽敞,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夹道而设的彩色墙绘引人注目。社区坚持“新旧融合”理念,改造中保留村落原有肌理,沿河新建木栈道和生态驳岸,巧妙融入盐运码头、农耕文化墙等元素,村民们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能“望得见田园、留得住乡愁”。社区内新建147户现代化住宅,配套建成“四类重点对象”托底安置楼。尤为贴心的是,紧邻社区还建设了13幢标准蚕室,确保搬迁农民生产生活无缝衔接,“稳得住、能致富”。

近年来,该村投入持续加大,以全域整治为抓手,围绕道路、河道、绿化、公园、卫生设施、雨污分流等硬件建设精准发力,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实现了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河道净化、卫生洁化的“七化”目标,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在小流域治理中,该村创新实施“疏浚+整坡+绿化”模式,修复生态河坡2000米,建设亲水木栈道600米,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切实解决了流域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四好农村路”全域覆盖,1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村民夜间出行路。全村户厕改造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实现100%覆盖,建成垃圾分类投放点1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农家书屋等功能设施一应俱全,“小事不出村、服务零距离”成为现实。

治理铸魂,党建引领共建共享。村里专门成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党总支书记牵头,下设7个专项工作组,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扎实工作格局。胡浩表示,他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激发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打造“服务富情、生活富足、环境富美、治理富能、产业富民”的“五富临门”党建品牌,将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富北村每年开展文艺演出、健康讲座、技能培训等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4万余人次。常态化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致富带头人”等先进典型,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建设,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有效遏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富、和谐有序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戴海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