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镇华灶村:红韵绿景奏响和美新乐章
清晨的东台镇华灶村,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广播里传来悠扬的《村规民约歌》,村民们伴着熟悉的旋律开启新一天的生活。这座被红色基因浸润、绿色发展赋能的村庄,正以“红色赋华、绿色阜灶”的生动实践,描绘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
上午10点,华灶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党员活动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员活动日”正热烈进行,党员们围坐在一起,结合红色史料畅谈初心使命。与此同时,一楼的智能政务一体机前,村民们只需刷脸就能办理社保查询、证明打印等业务,免去了往返市区的奔波。“以前办个证得跑大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几分钟就搞定。”村民严春燕笑着说,服务中心不仅是办事的地方,更成了全村人的“幸福驿站”。
不远处的文化活动广场上,傍晚总能看到跳广场舞的阿姨们;田间休憩园里,劳作间隙的农户们在此歇息闲谈;丰憩园内的健身器材旁,常有祖孙俩的欢乐身影……这些便民服务点的设置,将便捷与温暖带给家家户户。
红色基因化作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华灶村“烽火岁月里的红色印记”主题长廊中,12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图文并茂,默默讲述着往昔峥嵘。“过去村里只知道7位烈士,是老党员严领余走访百余位老人和烈士后代,发掘整理后续名单。”村党总支书记严兴民介绍,村里以此为基础设立“华灶英烈榜”,每逢清明组织党员群众祭扫烈士墓、瞻仰黄逸峰故居,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红色基因的传承,为乡村治理注入了强劲动力。“爱家乡,守村规,邻里和,百业兴……”村头巷尾传唱的《村规民约歌》,是华灶村治理创新的生动诠释。不同于以往“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生硬条文,志愿者逐户征集意见,将村规民约谱写成朗朗上口的歌曲,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朋友圈传播。如今,村民们在传唱中自觉对标,红白喜事简办、垃圾分类投放等新风尚蔚然成风。
乡贤理事会的成立更凝聚了共治合力。退休教师主动辅导留守儿童,企业家捐赠苗木美化村庄,在外能人牵线搭桥引项目……“就像‘箍筋固筋’党建工作法说的:党组织是堡垒,党员是钢筋,群众是混凝土,大家拧成一股绳,啥事都好办。”党员王志刚说,重阳节他带领团队为全村老人送慰问品时,不少村民主动搭把手,让他真切感受到村庄的凝聚力。
党建强则产业旺,产业旺则乡村兴。华灶村积极探索“青菜薹+荷兰豆+扁豆”四季循环种植模式,建立“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施“小田变大田”,全村集中经营土地面积占比超70%,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超85%: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村现有家庭农场、采摘园、合作社和农业园共10家,2024年实现村集体纯收入超7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6万元。“土地流转后,我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合作社打工,年收入比以前翻番。”村民陈大爷算起增收账,满脸喜悦。
腰包更鼓了,环境更美了。硬化的村道通向家家户户,142盏路灯点亮乡村夜晚,生态河道清澈见底。“以前垃圾乱堆,现在房前屋后都是小花园。”正在打理庭院的村民王大姐说,“美丽庭院”创建让村子成了“大公园”。随着养老驿站、文化大礼堂等项目的推进,华灶村的乡村振兴图景愈发清晰。
站在新建成的红色教育基地前,严兴民描绘着华灶村的未来:“我们要推进5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仙豆’品牌打出去,建村级养老驿站,争创省特色田园乡村。”从红色文化传承到绿色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公共服务优化,华灶村正一步一个脚印,把“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愿景变成现实。
夕阳西下,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村民们三三两两前来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歌声、笑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华灶村最动听的和美乐章。这座浸润着红色底蕴、生长着绿色希望的村庄,正以蓬勃的生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王苏婷 黄伟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