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七”待有你 “夕”望同行-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七”待有你 “夕”望同行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40     日期:2025-08-27 09:01:39
陆承龙、夏秀春家庭照片张勤东、陈海萍家庭照片葛晨、杜怡璇家庭照片【编者按】七月的风裹着桂香漫过巷口,老墙根的蝉鸣里,又飘来七夕的甜。爱情从不是某一龄段的专属注脚——它是白发夫妻共执一把蒲扇时的默契,是中年夫妻深夜留一盏暖灯的牵挂,是少年人递上手工木簪时红了的眼尾。原来爱情

陆承龙、夏秀春家庭照片

张勤东、陈海萍家庭照片

葛晨、杜怡璇家庭照片

【编者按】

七月的风裹着桂香漫过巷口,老墙根的蝉鸣里,又飘来七夕的甜。爱情从不是某一龄段的专属注脚——它是白发夫妻共执一把蒲扇时的默契,是中年夫妻深夜留一盏暖灯的牵挂,是少年人递上手工木簪时红了的眼尾。

原来爱情最动人的模样,不过是“七”待——七十年前的一眼心动,七年来的一粥一饭,七年后的一次次转身回眸;是“夕”望——每个黄昏都有手可牵,每个清晨都有梦可共。

这个七夕,愿所有爱与被爱的人,都能在岁月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七”与“夕”。为此,我们采访了三对不同年龄段的夫妻,一起走进他们的甜蜜岁月吧。

爱情最好的样子就是相互陪伴

从大学相恋,到三娃父母,在张勤东和陈海萍看来,爱情最好的样子就是相互陪伴。

他们是彼此的初恋。高中,他们在一个学校,不在一个班,大学他们考进了同一所大学,分属不同的校区。一次偶然的校友聚会,他们相见了,缘分就在一刹那悄然降临。“她很热情、真诚。”“他很踏实,给人安全感。”时隔多年,再次回忆那年的初相见,他们如此形容对方。彼此吸引,于是,爱情顺理成章。

写情书、窝在被窝里发短信、坐公交去给对方惊喜……大学时代的爱情,有浪漫,也有考验,他们彼此呵护着爱情的珍珠,使它慢慢成长为日后婚姻生活的最坚实底色。

因为毕业时间相差一年,毕业后,张勤东毫不犹豫地去了陈海萍老家所在的小镇任教,等待她毕业。2010年,在张勤东生日那天,他迎娶了心爱的她。

往后的15年,他们先后迎来了3个闺女,老大14岁,老二11岁,最小的老三才2岁。当初意外怀上老三,陈海萍有过一阵子的犹豫,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支撑起三个孩子的未来吗?但是,张勤东坚定地告诉她,两个人一起分担,什么都不要怕。是的,老三出生后,陈海萍曾在网上发状态说:“最近感觉自己很幸福,最大的幸福来自老公,感恩老公的付出。三个孩子的父母确实不好当,但我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是的,一起走过了18年,细水长流的日子里,他们也许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激情、惊喜和仪式感,但是,她更依赖他了。他笑称:“家里目前就我一个男生,我就是顶梁柱了。”

每天,张勤东会早早起来,为一家人准备早餐。他知道陈海萍陪孩子夜里总睡不踏实,就想让她早上多睡会儿。做好早饭,他去买菜,再送老二上学,然后去上班。而考虑到张勤东工作比较忙,他加班的时候,都是陈海萍一个人抱着老三陪两个姐姐学习。两人都在家的时候,他做饭,她带娃;他陪姐姐,她哄三宝……在陈海萍的相册里存满了张勤东一肩背两个孩子、哄孩子睡觉、带孩子出去玩的照片。而在张勤东的话语里,始终都是“老婆付出更多”。

“接送孩子的事儿,只要我有空,基本都我去,我不放心她的驾驶技术。”他说。

“我喜欢时时刻刻相伴的感觉,幸运的是,从恋爱到现在,我们分开的次数和时间都很少。”她说。

18年,从青涩走向不惑之年,他们说,现在的家庭,就是他们心中期待的幸福家庭,很幸运,能一路相伴,直到今天。

扫描二维码查看视频

相互搀扶走过岁月长河

上世纪70年代初,在东台林场,放映员陆承龙经媒人介绍认识了林场医务室的夏秀春。“一见面我们都很惊喜,因为彼此是同学!”回忆起那段往事,夫妻俩依然满脸笑容。

本就有的同窗情谊,加上志趣相投,让陆承龙果断主动出击,两人感情迅速升温。1978年,陆承龙回到东台市中医院工作,夏秀春则留在林场。距离并没有让两人的心疏远,陆承龙经常写信给夏秀春,传递关怀。“工作上要认真一点,生活上要自己照顾好自己。”陆承龙的叮嘱朴实而深情。1979年,夏秀春回城到东台百货公司工作。同年,他们结婚了。

两年后,陆承龙和夏秀春的孩子出生了,他们的生活忙碌起来,也在相处中慢慢形成了默契,“相互体谅,不惹对方生气”成了他们婚姻持久的秘诀。夫妻二人还有着共同的爱好,一起跳交谊舞,通过舞蹈沟通感情。一晃婚姻近五十年,他们的爱体现在细微处。陆承龙说:“过马路我搀着她,回到家她递杯热茶,这就是爱情。”夏秀春腰不好,每次旅游他都细心搀扶,全程陪护,还特意买了相机做她的专属摄影师。

步入晚年,这对与时俱进的夫妻又找到了记录和分享幸福的新方式,开通了抖音账号。镜头前,他们或相携漫步,或再现当年默契的交谊舞步,将数十年沉淀的温情与豁达融入每一个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中。这份真实、温暖的生活点滴,意外地打动了众多网友,赢得了近千名忠实粉丝的关注,成为他们爱情故事在数字时代的美好延续。这份相濡以沫的深情,也如同家风,浸润着下一代。陆老自豪地说,儿子儿媳结婚十多年从未红过脸。

走过金婚,陆承龙对老伴深情告白:“今后我们继续互相搀扶。我没给你太多富贵,但我想让你每一天都快乐。”夏秀春看着陆承龙,轻轻回应:“谢谢你,让我遇见你,爱上你。”

从青春到白头,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却用“搀扶”和“共舞”写满了陪伴与包容。这份感情,温暖了众人,也传递着关于陪伴、包容与幸福的永恒真谛。

扫描二维码查看视频

自习室走出的奔赴之旅

学号604的葛晨与学号406的杜怡璇,在烟台大学自习室里相遇。这个七夕,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为这个传统节日写下了温暖的现代注脚。

“那时我一步步从远处挪到她旁边坐下。”葛晨笑着回忆起初识杜怡璇时的“精心密谋”。而在杜怡璇眼中,这个认真学习的男生“很有上进心,长得也挺帅”。两个同样努力的灵魂,在书香萦绕的自习室里悄然靠近。

备考岁月成为他们独特的“鹊桥”。面对大三的就业压力,二人朝夕相伴在自习室里,用彼此的存在化解学习的枯燥。“一个人学习感觉枯燥,两个人在一起是1+1大于2。”葛晨这样形容那段相互扶持的时光。

2018年,他们双双考入盐城市税务系统,却不得不面对异地考验——一个在东台,一个在滨海。厚厚的火车票见证了他们每个相聚的周末,也记录下这份感情的坚韧。“从终日相伴变成屏幕相见,落差很大。”葛晨说,“但我们都坚持奔赴。”

如今,他们的爱情结晶已经九个多月。在这个寓意美好的节日里,他们更加懂得: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传说固然动人,但人间更值得珍惜的,是那些一起早起、一起奔波、一起哭笑的每个朝夕。“爱能化解一切”,不再只是情话,而是他们用时光验证的真理。

从学号到座位,从异地的车站到家的灯火,他们的故事仿佛一句温柔的注脚:此情若是久长时,不在朝朝暮暮,却恰恰藏于每一个朝暮之间。

扫描二维码查看视频

本报记者 陈美林 班雪凡 杨澄 王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