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政策筑巢引凤栖 服务润心留人行-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图片 > 正文

政策筑巢引凤栖 服务润心留人行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292     日期:2025-09-22 08:18:19
​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源泉”,城市是青年的“逐梦舞台”。近年来,我市锚定“青年友好型城市”目标,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为抓手,一手抓“政策硬支撑”破解就业、安居、创业等青年痛点,一手抓“服务软关怀”缓解异乡融入的孤独感、助力成长提升的获得感。从“促进青年发展二十条”到“黄

青年是城市的“活力源泉”,城市是青年的“逐梦舞台”。近年来,我市锚定“青年友好型城市”目标,以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为抓手,一手抓“政策硬支撑”破解就业、安居、创业等青年痛点,一手抓“服务软关怀”缓解异乡融入的孤独感、助力成长提升的获得感。从“促进青年发展二十条”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的政策护航,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安居保障,到图书馆、西溪景区、智慧公园等贴合青年需求的多元空间打造,一套覆盖就业、安居、成长全周期的支持体系,正让东台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理想落脚地”。

周桂超:异乡硕士“东台安家记” 政策温度解了“落脚困难”

“初到东台时的忐忑,早被这座城市的贴心服务化解了。”28岁的周桂超,是盐城响水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通过招聘平台入职上海徕木电子东台分公司,如今已是独当一面的总监助理。回忆起去年初来乍到的日子,他说:“在东台的每一步,都有城市的‘托举’。”

那时,因企业合同审批延迟,周桂超暂时无法入住企业宿舍,正当他在网上焦急找短期住处时,公司向他介绍了东台针对青年人才的驿站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联系上西溪景区的青年人才驿站,当天就办理了入住——整洁的房间、齐全的生活用品,让他瞬间卸下了“异乡客”的焦虑。7天免费住宿期里,周桂超不仅解决了住宿难题,更快速摸清了城市生活节奏。

入职后,周桂超又享受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东台政策的红利:凭借硕士学位,顺利申请到每月的租房补贴和生活补贴,“相当于每月少了一大笔开支,能更安心地投入工作”。如今,他已融入我市生活,住在高新区康和花苑,步行能到商超和公园,“企业发展前景好,生活配套又方便,在这里工作生活很踏实。”从手足无措的“异乡客”到稳步成长的“企业骨干”,周桂超的故事,正是东台用“政策温度”托起青年“安居梦”的缩影。

徐莹莹:远嫁姑娘的“第二故乡” 夜校包容暖了“归属之念”

“昨天蒸的包子,公婆和孩子都夸‘比外面买的还香’!”32岁的徐莹莹笑着分享生活日常。作为从徐州远嫁东台的“新东台人”,目前在梁垛镇某机械企业做会计,而让她真正“扎下根”的,是东台的“包容”与“贴心”。

刚嫁过来时,徐莹莹最怕的就是“交流关”——小区里的老人大多说东台方言,她常常只能笑着点头,连“买菜问价” 都要丈夫陪着。“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是‘外人’,连下楼散步都有点拘谨。”可慢慢她发现,邻居阿姨会主动用蹩脚的普通话跟她打招呼:“今天下班早呀?”“这份‘主动靠近’的心意,比什么都暖。”

真正让她“打开圈子”的,是青年夜校。去年夏天,她刷到团市委“青春东台”公众号推送的夜校课程,一直喜欢下厨却“总做不好发面”的她立刻报了名,跟着老师学和面、调馅。课程结束后,她不仅学会了包子、馒头、花卷,还认识了一群同样喜欢烹饪的朋友,常约着一起“切磋手艺”。

如今的徐莹莹,又报了夜校的瑜伽班,闲暇时会和家人去西溪景区、黄海森林公园逛逛。徐莹莹的融入故事,藏着东台对“新市民”的温柔——没有刻意的“帮扶”,却用“老人学普通话”“夜校搭平台”的细节,让异乡人慢慢变成“自己人”。

崔伟:乡镇青年的“汽修创业” 免息贷款圆了“家门口梦”

“现在村民修车不用跑几十公里去市区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服务。”32岁的崔伟是富安镇人,2017年从盐城工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城市就业机会,执意回家乡开一家“有专业资质的汽修厂”。

大学期间,崔伟就发现一个问题:富安镇及周边没有一家有“二类汽修资质”的修理厂,村民修车要跑几十公里到市区,既费时间又费钱。“要是在家乡开一家专业汽修厂,肯定能帮大家解决难题。”毕业后,他带着这个想法回到富安镇,可创业第一步就卡了壳——买设备、租厂房需要不少钱,积蓄远远不够。

转机出现在政务大厅。那天,他去办营业执照时,看到窗口摆着“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的宣传页,上面写着“免息、额度高”,他赶紧拿了一份回家研究。崔伟按照要求准备材料,跑部门、填申请,没过多久就拿到了15万元免息贷款。

凭着专业的技术和贴心的服务,崔伟的汽修厂很快赢得口碑。他不断学习新技术,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下功夫,还先后拿到德国马牌轮胎、法国米其林、美孚机油等多家头部品牌授权,与上汽通用汽车签订合作协议,成了多家保险公司的指定定损中心。如今,他的厂里有3名员工,配备了清障车,能提供上门维修一站式服务。谈及未来,崔伟笑着说:“再扩大点规模,增加新能源汽车保养业务,为家乡人提供更优质服务。”

王润臣:银行白领的“田园转型” 政策沃土种出“致富之花”

“看着地里的浙贝母(一种常用中药材)丰收,农户们笑着来结账,我就觉得当初辞掉银行工作的选择没错。”1992年出生的王润臣,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大城市的银行有份体面工作。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心里总惦记着家乡:“每次回家乡,就想能不能做点什么,让土地‘活’起来,让乡亲们多份收入。”

201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辞掉工作回到新街镇,创办了南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头扎进中药种植领域。创业初期的困难,远超他的想象。第一年试种的30亩浙贝母失败了,连本钱都没挣回来。王润臣没气馁,跑到经验丰富的药农家去学习,一步一步来,直到亩产逐渐稳定。好不容易摸透了种植技术,2023年又遇新难题:鲜贝母市场价一路下跌,“不仅亏本,鲜货放久了还会烂。”王润臣咬牙买了一套热泵烘干设备,把鲜贝母制成能保存3年的贝母片,一下子打开了销路。

更让他底气十足的,是家乡东台的政策支持。“新农菁英”计划为他提供资助,政府推荐他参加创业大赛,帮项目打响名气,团市委、农业部门还组织行业交流,促成资源对接。如今,他的公司已形成“农户种植+企业加工+药厂对接”模式,把乡亲们聚在一起种药材,再统一加工、对接饮片厂与药厂渠道。

“是东台的政策沃土,让我的创业梦结出了致富果,也让家乡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王润臣的话里,满是对这份“田园选择”的笃定。

陈旭鹏:网球爱好者“青春赛场” 九年坚守点亮“小城活力”

走进东台鹏威网球俱乐部,总能听见热闹声响:孩子们跟着教练练“螃蟹步运球”,有的踮着脚试着挥拍;成人场里,几名青年正打双打,汗水顺着球拍往下滴。33岁的创始人陈旭鹏坐在场边记训练笔记——这个2016年他一手办起的俱乐部,如今成了东台青年爱去的“活力地”。

当年,陈旭鹏辞掉无锡的工作,回东台开网球俱乐部,没想到起步就遇难题:大家更认跆拳道、篮球这些传统项目,总觉得网球“门槛高”“孩子没力气打”,愿意尝试的人很少。

好在有各方帮衬:体育局不仅给了体育中心的场地,还推荐他承办青少年网球联赛,帮着宣传推广;2023年,青年夜校主动把“网球体验课”纳入课程,吸引不少企事业单位的青年报名。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网球运动员郑钦文的精彩表现带动了国内网球热度,来俱乐部咨询的人也多了,陈旭鹏说:“虽不是爆发式增长,但能明显感觉到大家对网球的接受度在提高。”

如今,俱乐部已有3个培训基地,在籍会员两三百人,累计培训学员超1000人次。学员们在盐城市级青少年网球联赛里拿了近20枚金牌,省级赛事中也常有亮眼表现。“看着以前连球拍都握不稳的孩子站上领奖台,看着上班族下班后打球解压,我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陈旭鹏盼着把这份活力传得更远,让网球不再是“小众运动”,变成点亮东台小城的青春风景。

从周桂超的“异乡安居”到徐莹莹的“融入暖心”,从崔伟的“乡镇创业”到王润臣的“田园致富”,再到陈旭鹏的“活力传递”,五位青年的故事,是东台“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口号”,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人才驿站解决临时住宿,免息贷款化解创业难题,青年夜校搭建社交桥梁,包容氛围温暖异乡人心。

如今的东台,异乡青年在此扎根,本土青年在此追梦,无数青春故事在这片黄海之滨生长,绘就出“城市托举青年、青年反哺城市”的生动图景。当青春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黄海之滨的这座小城,必将成为“青年逐梦、城市向上”的典范。(周宴 郭梓谦 赵培芳 姜伯乐 沈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