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献爱心的路上猝然倒下,身后留下一堆未了心愿…… 留下美好在人间
她在献爱心的路上猝然倒下,身后留下一堆未了心愿…… 留下美好在人间
——追忆头灶镇报道组组长夏素红
1月27日,腊月二十五,阴。
下午2时许,头灶镇六灶村3组重度残疾人花月霞家。一行人从车上取出食油、大米、调味品等,在门前堆成一堆。一位干练的女同志倚着小汽车举起手机拍照,拍着拍着,无力地冒出一句:“头好晕”,慢慢地瘫了下去……
这位女同志叫夏素红,头灶镇新闻报道组组长,东台市优秀共产党员、盐城好人。当时,她正与头灶镇残联的同志一起,把市好人缘助残协会“千百十”助残工程“一对一”帮扶物资送到受助对象家中。
这一倒下,她再也没能站起来,不得不丢下手头一大堆急办的事儿——全镇13户帮扶对象,还有2户没有慰问;当天晚上镇微信公众号还有两篇稿件才写了大半;为镇里三所中小学编著的新书《爱是一朵幸福花》刚排出了样本;新编写的宣讲材料只在镇党员冬训班上演练了一次,还没来得及到各村宣讲;答应好了春节期间好好陪陪相濡以沫的丈夫、好好陪陪放假回家的儿子……这一切都没法兑现了。
困难群众的好大姐 困境儿童的好妈妈
她说——
我做得还不够
头晕,夏素红有一段时间了。丈夫徐忠平早就劝她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她总是说,等忙过这阵子再说吧。腊月来临,推不开、让不掉的事情更是一桩接一桩。快过年了,才把“一对一”帮扶物资送下去,夏素红很是过意不去。镇残联的同志跟她说:“要么我们代劳下吧。”夏素红坚持,“我是‘好人缘’小分队队长,非去不可。说不定还能挖几条新闻呢。”
腊月二十五一早,她拉着丈夫,带着儿子一起送爱心,刚跑了两户,就和宣传委员一起去市里拜访文化专家找寻村文化历史资料。中午,夏素红头晕得厉害,丈夫硬把她送到头灶中心卫生院拍了个CT。医生千叮万嘱:没出结果不能走动。不想,下午上班时,她又出发了。
献爱心,送温暖,一开始夏素红只是悄悄地做。18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一辆三轮板车停在头灶镇政府大院里,“哪个是夏素红?哪个是夏素红?”一位斜倚在车上的残疾人急切地喊道,很快引来一大帮人围观。这位残疾人是徐州窦庄人窦世贤,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半身瘫痪,身处困境的他从新华日报主办的《新闻通讯》上看到了夏素红的事迹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写了一封求助信。夏素红当即汇去200元人民币,第二天又寄出两封信:一封寄给窦世贤,鼓励他坚定信心,坚强生活;另一封寄给当地民政局。数天后,当地民政部门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来到窦世贤家中,拿出专项资金,帮助他家翻新改造危房、办理了低保、免除了儿子上学的费用。
由此,夏素红在奉献的路上越走越宽。脱贫奔小康,她在结对帮扶对象之外,采访中看到困难家庭,就会伸出援手,港东村村民陈海春身患残疾出门不便,夏素红了解情况后第二天就送去了拐杖和衣服;港东村建档立卡户李存山因病过世,夏素红跑前跑后为他的孩子搭建“梦想小屋”;在镇中学就读的留守儿童来去不便,她把他们带到家中,当起“爱心”妈妈。她是市妇联、团市委助学活动的牵头人,她是“好人缘”头灶小分队队长,她是义工联焕新乐园项目负责人,她是“心连心”最为积极的志愿者,她是全市“十佳巾帼义工”……她的家庭获评全市“爱心家庭”。
2008年夏的一天晚上,夏素红与爱人一起看江苏电视台的《人间》节目,12岁的头灶女孩小梅哭着找妈妈,深深地刺痛了夏素红的心。从此,夏素红的儿子多了个姐姐。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小梅每个寒暑假都是在夏素红家里度过的。小梅的学习生活,夏妈妈点点滴滴放在心上,带小梅买衣鞋、理发,回校时,还会在书包里装上小零食。“夏阿姨给了我她家里的钥匙,为我提供单独的房间,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我的一日三餐,日常起居,与她家人无异。”
二十七载笔耕不辍 六千稿件翰墨飘香
她说——
我还是个小学生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头灶镇陈章联中。一位好动活泼的初二女生罹患髋关节结核导致左腿残疾,令老师们扼腕叹息。这位女孩就是夏素红,左脚由此落下残疾。但从病床上爬起,夏素红一如既往乐观向上,学习更认真了。坚毅奋发努力,很快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世界的精彩之窗。
高二那年,头灶镇党委面向本镇青年与东台电大合办中专班,30位学员后来大多成了头灶镇机关村组干部的中坚力量。身为班长的夏素红从头灶捻线厂一线工人做起,不久任职厂团支部书记,后又被调到镇工业公司任职档案管理员。这期间,《东台日报》上一篇《重塑一个我》的长篇通讯动情讲述一位名叫解凌的女孩,因患骨癌截肢后自强不息的故事,深受感动的夏素红提笔写下《解凌,我想对你说》被刊用。这让原本爱好写作的她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镇里传出了文名,更在领导心中留下了勤学肯干的好印象。1995年6月,镇党委书记提名,她被破格提拔为镇报道组组长。那一年她才25岁。她把领导的关心当作奋发向上的动力,一双脚踏遍头灶大地,一支笔写满人间情暖,27年如一日尽心尽职做老百姓心中的土记者,累计在市以上各类媒体用稿6000多篇(次),每年用稿量均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因为工作突出,先后被表彰为市“十佳青年”“十佳自强模范”,东台首届“戈公振新闻之星”“盐城市三八红旗手”。
刚走上报道组组长岗位之时,夏素红还只是个常发些小散文的文艺爱好者。她自知,随心而动写散文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写新闻有很大不同,唯有勤能补拙。向市里的老师学,向同行前辈学,更要勤跑勤思勤写。她腿不便当,但哪里有了新闻她必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那里。现任头灶镇人社中心党支部书记、兴灶村第一书记徐明官记得, 夏素红初任报道组长不久,他向夏素红提供了永红村村民捐资修路的详细材料,本意是照顾她拿着材料就能成稿。不想夏素红一趟趟到村里,跑现场,走农家,访村组干部。“看着她吃力地骑着自行车奔来奔去就心疼。”夏素红由一村一事联系到村民自治兴办实事的大主题,撰写的稿件《村民自治办大事》经当时《东台报》推送,获评当年江苏省县市报好新闻。
大前年寒冬里的一天下午,正在办公室埋头写稿的夏素红被急促的电话惊起:“有人跳进河里救了一家三口!”她连忙奔下楼赶赴现场:就在刚刚,新合村11岁的周凯和爷爷、奶奶不慎落水,路过的村民周安江第一时间救出了祖孙三人。夏素红从河边一路跟到医院,一边跑上跑下加入救助行列,一边完成了现场采访。当晚就发出了感人至深的现场报道。后又及时向市文明办推送,周安江被评为2019年一季度东台好人……
从笔耕不辍到敲键办公,从单一采写文字稿件,到拍照、编微信发抖音,夏素红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一直是全市新闻宣传战线的标兵。由于身体原因,近几年她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她在手机上下载讯飞语音,以说代写,继续着她热爱的新闻事业。下班了,她依然赖在办公室里说着写着;夜深了,她仍靠在床头拿着手机轻轻念叨……丈夫从睡梦中醒来,关心地叮嘱:不早了,快睡吧。她喃喃地说,马上就好。
干部群众有口皆碑 亲友邻居赞誉不绝
她是——
难得的大好人
听闻夏素红倒下,头灶镇党委政府多位领导立即赶到,党委书记杨爱清现场联系市120急救中心紧急救护。
28日,家人从东台护送夏素红回家,儿子徐杨先回来准备,满屋的亲友邻居帮助布置灵堂。
领导同事来了,新闻界的同仁来了,文艺界的朋友来了,义工联、心连心、好人缘的爱心朋友们都来了……夏素红仿佛安详地睡着,脸上的微笑一如往常。网上,一篇篇追忆的悼文催人泪下。曾任职头灶镇党委书记的盐城市老领导徐国均动情地说:“与这样的好同志一起工作,是我的荣幸!素红,一路走好。”
头灶镇党委书记杨爱清说,夏素红留给他的最深印象是一丝不苟,写稿总是精细推敲,着装总是整洁如新,待人总是谦卑温和,时时处处总是释放正能量。他不知道,每天起床,细心的爱人帮助身体不便的夏素红穿好衣服,总是整了又整,头发理了又理。夏素红蹲不下来,上班的时候,她尽量克制着不上洗手间。领导发现了,专门帮助安装了坐式马桶。夏素红感激地打趣:“我要写个一只马桶的故事。”
同办公室的头灶镇宣传委员孙颖介绍,夏素红有个习惯,下班后总要呆上至少半个小时才走,她说,今日的事情今日了,总要手头的事情理出个头绪来才走。上面的记者来了,她不管手头有多忙,总要坚持陪着到一线采访。上车的时候,她会笑着打招呼:“能让我坐左边吧,我有点不便当。”
时常会有困难群众到办公室找她,她不管多忙,都会耐心劝导纾解心里的疙瘩。夏素红去世半个月了,邻居们都还在念叨着她。
邻居卢忠辉说,哪家老人有个病啊重的,素红不只是嘘寒问暖,还要帮助找医生,跑上跑下的。邻居陈平、董小平两家对门而居,她们说,看到路上拉下个砖块,素红随手就会拾起丢到垃圾桶里。
把方便留给别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夏素红在不知不觉间感染着身边人。周锦龙是夏素红的初中老师,可他说:“素红才是我的老师。”10年前,他是夏素红发展的头灶镇首批中国志愿者。在夏素红的影响下,他加入草根宣讲队,写宣讲稿,拍抖音,传递正能量,忙得不亦乐乎。他自豪地介绍:“去年,我与素红一起入选了市草根宣讲队。”金康村村民许成兰的儿子幼时因病残疾,自强不息的她辛勤劳动,一步步建起头灶镇幽兰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夏素红慕名采访,二人像亲姐妹一样惺惺相惜。夏姐姐介绍她加入义工联,每有爱心活动,许成兰知道了必定会参加,特别看到困难儿童,就要帮一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她向湖北捐了10吨白菜;河南发生洪涝灾害,她捐献了5000元……
夏雨冬风吟悲歌,素心红梅祭好人。夏素红走了,但去而不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坦诚包容,善良温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她的音容笑貌犹在。
(记者 张仁干 张一峰 班雪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