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擘画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升级版-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擘画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升级版

来源:未知     点击数:1176     日期:2022-07-25 09:43:20
7月20日至21日,在国内第一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设立两年之际,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群贤毕至,来自红树林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勺嘴鹬保护联盟、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生态保护组织的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共同擘画东台

7月20日至21日,在国内第一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设立两年之际,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群贤毕至,来自红树林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勺嘴鹬保护联盟、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生态保护组织的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共同擘画东台条子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升级版。

论坛上思维激荡。怎样运用科学定性的方法深入做好条子泥候鸟种群和湿地资源保护大文章?如何引入社会团体、社区公民的力量策略性组织生态保护新架构?怎样解题保护与发展的“黄金融合点”?如何推动条子泥湿地从重要生态节点向新兴碳汇高地跃迁?专家学者观点犀利,“干货”满满。

由于条子泥湿地独特完整的生态系统及作为全球鸻鹬类水鸟栖息地的重要地位,对这一珍贵的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如何进一步提升保护能级、丰富保护手段,是论坛开设以来一直关注的长线话题。

设在沿海区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条子泥区域候鸟种群数量的监测,并尝试解码底栖生物“食谱”与水鸟“族谱”的关系。研究表明,条子泥有20多个候鸟种群超过全球物种数量的1%,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贾亦飞副教授说:“条子泥湿地是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尤其是候鸟鸻鹬类非常重要的一块栖息地,很多种鸻鹬类在条子泥湿地记录到的种群数量,都是这一物种在迁飞区、或全世界来说,最多的一个区域。”他表示,720的案例得到全世界关注,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做更细致的定量研究,为像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它们的种群得到恢复。另外,希望能够多建几个像720这样的高潮地并分布开来,这样候鸟种群总数可能还会增加。

作为条子泥的明星候鸟、国际极危物种,勺嘴鹬一直备受关注。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勺嘴鹬保护联盟主席孙莉莉在致辞中说,条子泥世界自然遗产地经过三年的生态提升和修复管理,已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典范,也是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非常好的范本。她表示,在各界支持下,倡议成立了勺嘴鹬保护联盟,正动员更多人和国际社会、国内企业公众科学家,通过基金方式共同参与以勺嘴鹬为代表的滨海湿地保护。

如何弹好保护与发展“二重奏”、实行二者正向循环是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引入公民力量,动员志愿组织加入,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与会嘉宾见仁见智,观点激情碰撞,擦出智慧火花。

罗德学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三角地区负责人李雨晗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我觉得保护和发展其实不是矛盾的,很多情况下,当我们把一个地方生态保护得特别好的时候,对当地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李雨晗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保护成效,并让生态保护成效公平分享,让所有人、尤其是当地人能够从中受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积极的生态保护正向循环。

自然之友法律顾问盛晓颖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条子泥湿地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够大范围吸引公众参与的模板。”保护方加强引导,精准施策,让更多公众了解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理念,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参与或体验式参与,从这一方面来说保护和公众参与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热议中,有学者指出,双碳时代,对条子泥湿地价值的审视,不应仅止步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面,从吸附固碳、发展碳汇经济的维度,条子泥湿地同样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生金宝地。科技部专家库专家高志刚博士提出特别建议:“湿地占地球面积的6.4%,但碳汇储存量占陆地的12%-24%,我们的黄海湿地不仅仅是鸟类保护的重要节点,还是一个碳汇宝地。”他表示,湿地碳汇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空间布局规划,通过湿地碳汇方法学研究,对湿地碳汇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加速进入中国碳交易平台,促进人们对湿地强大固碳作用的认知,推动湿地更好地发挥固碳作用,让这块宝地不仅仅是鸟类的天堂乐园,同时也是湿地碳汇经济的重要高地。

“在未来,在3060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技术,也可以给全球做好示范。” 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勺嘴鹬保护联盟主席孙莉莉表达了同样观点。(陆军 黄伟伟 单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