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鸟类“口粮田” 扩建迁飞通道“加油站”
今年5月份最近的一次鸟调发现,条子泥湿地鸟类“大家族”又添2个新成员。自此,常年来此栖息、觅食的鸟类种数达到412种。
近年来,条子泥湿地持续加强候鸟栖息地保护,精心呵护鸟类“口粮田”,扩建迁飞通道“加油站”,候鸟种类、种群数量屡创新高。
“我们在春、秋两季,分别在鸻鹬类迁徙高峰期,对这里的底栖动物实行采样,每个月还要进行一次月度采样,以观察底栖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向记者介绍。从2019年起,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研究中心在条子泥持续开展湿地底栖生物研究,剖析鸟类“食谱”构成,关注鸟儿的“口粮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关键补给区,条子泥拥有全球最大的粉沙质潮间带,底栖生物丰富,被誉为鸟类的“天然大食堂”。目前,北林大团队监测到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重点研究这些食物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极危珍稀物种之间的耦合关系。
“我们研究发现,条子泥底栖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与以其为食的鸻鹬类候鸟的种类与数量有直接关系。接下来我们要把它定量化,将研究结果更好的用于这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贾亦飞表示。
全球9条主要的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我国。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当中重要的栖息地、“加油站”,我市聚合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公民志愿者等组成的多元湿地保护力量,积极探索“政府+科研+公益组织”的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人工“720”候鸟高潮位栖息地,保护修复了包括4500亩黑嘴鸥繁殖地在内的1万亩潮位栖息地,启动国内第一个在海岸带世界自然遗产地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川水湾1.9万亩海岸带湿地修复。
同时,大规模开展互花米草整治,遏制外来物种对湿地底栖生物群落、鸟类生境的破坏。在川水湾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现场,原来8000多亩长势茂盛的互化米草已基本不见踪影,项目施工团队采用刈割、旋耕、深埋的处理工艺,对这一顽固物种进行了有效治理。位于条子泥观潮区北侧的1500亩土地也已转变为黑嘴鸥最喜欢的盐蒿地。
用脚“投票”,近年来条子泥一些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屡创新高:东方白鹳今年首次记录到121只,为近年最多;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火烈鸟连续8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数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从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到提供候鸟迁飞通道沿线协同保护“中国方案”,条子泥不断引领迁飞通道沿线保护路径新探索。(陆军 黄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