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彰显科技力量
在广袤田野上,无人驾驶的水稻收获机在田间穿梭,有条不紊地按照规划路径,进行无人化精准智能作业,不一会儿一块稻田就完成收割;农场里,大型无人烘干机轰鸣作业,全程只需电子操控,在手机上设置好烘干温度、烘干时间等数据后,机器自动运行,整个流程省力又高效。
这是秋收时节发生在五烈镇嘉舜智慧农场里的情景。据介绍,该农场还引进智慧运营分析系统,依托各类田间传感器,对雨情、虫情、水质和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控,能够动态调整稻田灌溉频率、施肥浓度等,实现对水稻种植的科学化、标准化、溯源化管理。农场负责人吴舒涵说,今年秋收期间,每亩增产达20公斤,减少田间用工30%,降低燃油成本10%以上,成功实现产量效益双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始终以“生态绿色”为根本底色,以“富民增收”为核心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强劲引擎,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加速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市的绿色飞跃,年产瓜菜402万吨、粮食102万吨、鸡蛋36.5万吨、水产品18.8万吨,饲养生猪超150万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850亿元。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3.16亿元,增加值181.63亿元,均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
农业现代化“展翅”向高飞,智慧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从精准播种到智能灌溉,从自动化收割到农产品溯源,处处彰显科技力量。目前,我市已建成3家省级“无人化”农场,并将新申报12家盐城市级“无人化”农场。全市烘干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4.7%,智能农机保有量达3354台套。农事作业、机械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档升级,展现出令人期待的美好前景。
在南沈灶庭娟家庭农场,一块块农田精心构筑、排列有序,这是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场景。农场负责人周剑透露,自土地流转以来,他便在这片土地上悉心耕耘,如今种植了近2000亩农作物。“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机械化程度也跟着提升,产量有所增加,目前潮粮亩产在1500斤左右。”周剑欣喜地说道。
粮田变良田,高标准农田“绘就”丰收景。我市2023年度1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验收,质量标准盐城首位。2024年度6.45万亩项目完成工程量70%,其余5.15万亩项目11月全部开工建设。打造稻麦高产高效示范片14个,实现夏粮总产35.78万吨、单产395公斤/亩,水稻收割工作圆满收官,秋粮保持稳产丰产态势。
农产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来到唐洋镇郭沙村一家瓜果蔬菜合作社仓库旁,一辆庞大的卡车敞开厢门,工人们忙碌穿梭,将一筐筐新鲜蔬菜搬运码放在车厢内,即将发往长三角地区。而这样忙碌的场景,几乎每天都要上演。
“我市日平均外销农副产品5000吨左右,供应长三角农产品约占外销量的80%,供给上海地区2000吨,约占全上海市场的9.5%。”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我市加快打造“上海菜篮子基地”,建成长三角地区直销窗口总数达175家,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直供直采基地21个,建立上海市蔬菜主供应基地7个,总面积超14万亩。我市与上海蔬菜集团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实现质量检测结果互认,仅上海市地区年销售达120亿元。
农产品“闪耀”长三角,农业品牌是关键。经过多年发展,“东台西瓜”已成为“东台大粮仓”区域公共品牌中最具地域特色的金字招牌,最具影响力的富民产业。
“东台西瓜”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首个全国瓜类作物“中国名牌农产品”,先后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双国标”,2023年获得全国第一个西瓜碳标签证书和全省第一个瓜果类碳标签证书。除了“东台西瓜”之外,我市还创成“沈灶青椒”“东台大米”“许河冬瓜”等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居全省县(市)首位。
全力加快加工、冷链、流通、休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把基地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升级成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聚合为富民优势,我市重点聚焦粮油果蔬、肉制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链,发力项目招引,今年新签约千万元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28.5亿元,新开工项目1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深化“产学研用”协同联动,赋能产业提档升级,新建民星茧丝绸、惜禾农业2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新建省级特色农机示范基地5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家,“东农云”大数据平台7大应用场景初具雏形。
广袤天地,大有可为。东台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以更高涨的热情和更强劲的干劲,奋力书写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拼搏奋进。(王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