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出田园美 绿在骨子里”系列报道① 美轮美奂大粮仓 全程呵护靓田园
编者按
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农业,不只是健康生活之源,也是生态文明之本。近年来,我市围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治理等重点环节,靶向发力,深度推进农业面源污染专项治理,以生态低碳擦亮生态大粮仓,让绿色风光扮靓美丽金东台。
秋收忙过,冬日来临,名闻遐迩的东台大米主产区核心基地——东台农业示范园五烈现代农业园万亩粮田已由金黄换上翠绿。与静谧的麦地相对应,园区一侧的优质大米生产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智能稻米生产线上,从稻谷清理、外壳剥除到糙米碾磨、筛选分级,再到包装成型,新产出的优质大米或装箱、或装袋,被分送到 “盒马鲜生”“京东京觅” 等不同平台。农业园负责人蒋维银告诉记者,如今,绿色生态的东台大米不仅通过了盒马鲜生、京东农场、中化农业等头部农业企业的严苛检测,还引来抖音、快手、淘宝等平台的网红争相经销。
受到市场青睐的东台大米同时也是东台农业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今年10月,参加第十届中德农业周的外国友人走进五烈现代农业园,“秋风卷金浪,稻谷遍地香”,嘉宾们纷纷举起相机、手机拍个不停。连绵的金黄中耸立着田间智能监测站,引发连片赞叹。通过农作物远程诊断、农田碳排放监控、精准气象预警等一系列措施,东台大米真正实现了全过程可追溯,全系列品质有保障。德国联邦食品和农业部国务秘书西尔维娅·本德尔连称“nice”!
在我市,绿色种植理念已深入人心,既展现在广袤田野上,也渗透在新农民的思想里。水稻种植科学管护、绿色防控全程跟进。播种插秧前,推行药液拌种或浸种等措施,在种子周围形成保护屏障,抵御种子表面及土壤中病虫害的侵袭。在耙田前和水稻栽插一周时,全面推行喷施除草剂“两封一杀”技术,可实现秧苗栽插后持续两个月无需用药治虫,中后程无需施用除草剂。位于市区近郊的宇航有机农场,综合采用农业生态、物理、生物防控等非化学防控技术,稻田里不喷施化学药剂,过去长出的杂草只能靠人工拔除,用工量大,仅此一项,每亩要花费一千二三百元。去年尝试小面积采用全生物降解膜替代技术,成效显著,今年在全农场推广,测算下来,每亩成本不超过300元。
水稻生长中期,综合采用放置引诱剂、释放赤眼蜂、种植香根草、鲜花养天敌等生态调控和理化诱控手段防控病虫害。绿色田野里,放置着一只只白色的诱桶,通过缓慢释放复合信息素,引诱稻纵卷叶螟成虫至诱捕器,实现物理击杀,减少田间落卵量。螟蛾类害虫产卵初期,投放天敌赤眼蜂,通过寄生在卵块上杀死未孵化的螟虫。田头水渠边,茂盛的香根草散发出淡淡的精油香气,诱集大量二化螟和大螟在其植株上产卵,孵化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并逐渐死亡。稻田边大道路旁,点缀着绽放的鲜花带,姬蜂、茧蜂、姬小蜂、猎蝽等水稻害虫的天敌们飞舞花间,花香和着稻香,阳光伴着清风,丰收画卷美不胜收。
水稻生长中后期,借助水稻病虫智能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结合水稻生育期和天气情况,开展应急防治和科学用药。对所有政府采购药剂项目全部要求选用高效、低用量、低风险的生物农药及理化诱控产品;农药零差率药剂名录要求统一选择高效、低用量、低风险且对路的农药;所有推广的植保技术均以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为主。技术指导手册随药剂分发到农户手中,药到、技到、专家到,科学用药进万家。
我市是全省首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示范推广的“水稻应用机械侧深施肥+无人机追肥”“一基两追”施肥方案入选全国化肥减量增效“三新”技术模式典型案例。放眼田头,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绘就新景。4个一级标准化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场、16个三级智能监测点搭建成 “两区一带”农作物病虫智能监测体系框架,测土配方以村为单位,真正实现因地制宜差别化精准施肥。来自农业技术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市重大病虫测报准确率在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93.02%。全市新建成的“东农云”大数据中心让全市农田实现互联互通,为实现高标准农田移动监管、种植业遥感应用、病虫害监测预警和耕地质量保护提供数据决策、数据应用、数据服务、数据共享。(赵小石 张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