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合采访 仪征:算力筑基 芳纶破局 双轮驱动向新攀高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3月17日至21日,由仪征、东台融媒联合发起、全省7家县级融媒体共同参与,开展“经济大省挑大梁 县域经济勇争先”新闻联合采访活动。18名记者不辞辛苦,深入到仪征、昆山、东台、东海的园区、车间和科研机构,探寻苏南、苏中、苏北县域经济向”新”而行、提“质”奋进的成功“密码”,奏响“经济大省挑大梁 县域经济勇争先 ”的雄壮乐章。
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一座千年古城正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近日,“经济大省挑大梁 县域经济勇争先”联合采访组走进扬州仪征,探访这座工业重镇如何以算力集群筑基数字经济、以尖端材料破局产业升级。从智能巡检无人机的精准识别,到比头发丝更坚韧的高性能纤维,仪征正在AI时代与新材料领域同步构建发展新优势。
算力集群:
数字经济的“新基建”
走进仪征大数据产业园,恒温恒湿的机房内,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这里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算力枢纽之一,每天处理着海量的数据运算需求。
“我们的AI巡检系统,就是依托这里的算力支撑。”江苏中工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颜君指着监控大屏介绍。屏幕上,无人机正定时定点巡航,实施城乡大数据智慧化管理,实时识别火点、建筑垃圾、交通设施等异常。“无人机会根据我们的航线,进行实时巡检,识别出异常,就会立即反馈到管理人员的手机端,工作人员会在半小时内到达现场进行处理。”
这样的应用场景,在仪征大数据产业园已成常态。自2018年腾讯华东云计算中心率先落户以来,电信、移动、中联云港等巨头相继入驻,形成“四朵云”齐聚的产业生态。园区管理办副主任刘冕说:“目前实际算力能力达20000PFlops(FP16)、高功率机架部署量可超十万架,单位面积机架数与算力能力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数字化浪潮中,算力正成为比肩能源的新型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大模型训练等人工智能的爆发,智能算力已成为培育生物计算、自动驾驶等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底座。如今仪征又一次站到时代风口,升级焕新城市地标。
作为江苏省三个算力支撑区之一,正聚力打造“算力存储、关联智造、应用服务”三环联动的发展新格局,形成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应用以及关联制造与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园区聚集了链上企业60余家,包括服务器、温控设备制造、智能驾驶、无人机生产以及应用服务端企业。
“未来致力于达到300-500亿元的产值,打造华东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大数据产业新高地。”刘冕表示。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们公司,未来包括我们引进的众多企业,也会依托这边的基础优势得到良性发展,享受到这一波红利。”李颜君信心十足。
芳纶材料:
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
距离大数据产业园20公里外的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正24小时不间断运行。透过观察窗,记者看到一根根金黄色的对位芳纶纤维正在卷绕机上快速卷成饱满的丝锭。
“这根直径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的纤维,强度却是钢丝的5倍。”公司总经理助理宋健安手持一股对位芳纶纤维向记者演示:用普通剪刀难以剪断,放在火焰上也只是碳化而不会燃烧。这种神奇的材料,已成为新能源经济、低空经济、深海深地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
技术攻关的过程充满艰辛,2016年试产时,产品强度始终达不到国际标准。经过三年攻关,团队终于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喷湿纺工艺。
如今,企业的产品已应用于多个大国重器。在展示厅,记者看到用对位芳纶复合材料制作的无人机锂电PACK,抗冲击性能较传统壳体材料可提高近80%,最高减重达55%;对位芳纶超滤膜组件,成功解决传统超滤膜组件断丝、破皮、不耐油、不耐强酸强碱等问题;还有对位芳纶系泊缆、芳纶蜂窝板、芳纶帘子布等各种芳纶应用产品。未来,企业还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加速技术创新迭代,开发多元化芳纶X项目,提高产品性价比,全力打造更多优质应用领域解决方案。
双轮驱动:
县域经济的争先之路
仪征的转型之路,折射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思考。据了解,当地制定了“数字经济倍增”和“材料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吸引多个超百亿级算力中心落户,另一方面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更可喜的是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近两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数量翻番,其中不乏从硅谷归国的AI专家和中国科学院材料学博士。
在仪征城市展览馆,沙盘展示了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西区的大数据产业园将与南京江北新区联动发展,东部的材料创新港计划引进50家上下游企业。“我们不仅要当算力存储的‘仓库’,更要成为数据加工的‘厨房’;不仅要生产芳纶纤维,还要打造完整的应用产业链。”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手记】
从机房闪烁的服务器到实验室精密的纺丝设备,仪征的故事告诉我们: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拥抱数字经济的胸怀,也要有攻克“卡脖子”技术的韧劲。在这里,算力与材料看似不相交的产业,正通过科技创新这个最大公约数,书写着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这种“软硬结合”的发展模式,或许正是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的关键密码。(陆军 杨澄 王智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