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老人确诊热射病 医生支招防范中暑
7月6日上午10时,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内,一位皮肤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被推入时已陷入昏厥,胸口剧烈起伏,护士迅速将降温毯覆上他滚烫的脊背,冰帽紧扣额头。隔壁的病床上,另两位老人正接受静脉注射。
急诊数据显示,7月1日至6日,单日热射病患者峰值达8人,占据抢救床位的50%,其中8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60%,4名较为严重的热射病患者均超90岁。一位患者昏迷三天还没有醒过来,已转去ICU抢救。
急诊医学科负责人陆志远解释,老年人汗腺功能衰退,高温下体温飙升速度是青年人的两倍,“当核心体温超过40℃,全身脏器就像煮熟的鸡蛋开始凝固”。
一位93岁的阿婆正躺在急诊病床上输液,儿子顾先生攥着她枯瘦的手:“前天发现她吃饭发呆,还当是天热没胃口……”次日老人开始胡言乱语,体温也很高,送医后确诊热射病,体温达到41℃,所幸救治后很快清醒过来。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陆志远指出,很多子女误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当作普通不适,等出现昏迷才送医,已错过最佳救治时间。很多老人都有基础病,热射病死亡率因此增高。
目前,随着高温作业注意事项及防范措施强化,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热射病比例下降,老人正成为新高危群体,家有老人的家庭要特别关注。
为应对高温,医院及时储备了降温毯、降温帽等器械,但最关键的防线在家庭。
陆志远拿起测温枪演示,当老人体温超过37.5℃,需立即用湿毛巾敷颈侧动脉。若出现走路摇晃、答非所问,必须半小时内送医。“给老人装空调、吹风扇只是第一步。”他指着顾阿婆床头的电子钟,“下午1点到3点务必有人陪伴,严禁老人在太阳底下劳作。”(叶海慧 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