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南沈灶镇晨光村,绿油油的水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纵横交错的灌溉管道,整齐坚固的机耕桥,平坦宽阔的机耕路,构成了高标准农田的基础框架。
以前农田灌溉靠天吃饭,道路也不好走,大型农机根本进不来。南沈灶镇水务站负责人介绍,2024年度晨光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1.1万亩,总投资2585万元,涉及晨光、万桥、新曙三个村。项目建设了泵站20座,灌溉管道14.34公里,机耕桥17座,机耕路4.5公里,土地平整面积1522亩,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带动了土地流转。目前,晨光村土地流转率达90%,规模化种植让农业效益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头灶镇自2012年至2022年累计投资超1.6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约18.72万亩,已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2024年度头灶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共涉及港东、双中、潘港、下舍四个村,总投资1880万元,规划泵站10座、过河支架5座、农桥11座、涵洞94座、低压管道5.54公里、机耕路16.39公里。目前,该项目已全部完成。
我市把高标准农田纳入全市“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考核范围,通过“东农云”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电子智能化管理,保障高标准农田长效运行。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全市强化全流程管理。在项目准备阶段,注重抓早,严格执行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加强现场勘察,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在项目实施阶段,注重抓实,确保规划设计符合实际需求。在项目管理阶段,注重抓细,严格按图施工,加强原材料送检抽检、隐蔽工程管理和工程监理,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工程质量实时监控。同时,规范验收程序,把握关键,注重细节,严格按照验收标准进行把关,对各级验收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管理。
截至2024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166.6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3.64万亩,建成率80.19%。2025年度,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6亿元,涉及7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