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五烈广山村:红色热土焕新颜-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五烈广山村:红色热土焕新颜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925     日期:2025-07-28 11:28:32
4.86平方公里的五烈镇广山村,如同一颗镶嵌在里下河平原的红色明珠,这里,3800多位村民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精神火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跨越时代的奋斗篇章。1947年5月15日,年仅24岁的马广山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激战中壮烈牺牲。这位从原唐庄村(现广山村)走出的青年,用生命践行了对革

4.86平方公里的五烈镇广山村,如同一颗镶嵌在里下河平原的红色明珠,这里,3800多位村民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精神火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跨越时代的奋斗篇章。

1947年5月15日,年仅24岁的马广山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激战中壮烈牺牲。这位从原唐庄村(现广山村)走出的青年,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家乡父老将村庄更名为广山村,并修建了马广山烈士陵园。历经数十载风雨,陵园多次修缮,松柏愈发苍翠,成为盐城、东台两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该村都组织党员干部、中小学师生前去陵园祭扫,敬献花篮、擦拭墓碑;村历任党总支书记也将烈士故事作为必修课,在村民大会、主题党日活动中反复宣讲。

“我们这代人从小听着马广山的故事长大,他敢拼敢闯、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全村人的共识”。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亚琳谈及烈士,语气中满是崇敬。如今,陵园已经成为锤炼党性、教育后代的生动课堂,每年接待周边村镇及企事业单位祭扫团体超百批次。

曾几何时,水网密布的地理环境给广山村带来了鱼米之乡的馈赠,也造成了交通闭塞的困境。“以前村里都是泥土路,下雨天出门要穿胶鞋,农产品运出去得靠摇橹船”。村里的老人们还记得,曾经的广山,出行是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

转折始于村党委的主动作为。从上世纪70年代起,村集体就带头规划村庄道路,成为原广山乡首个实现硬质道路全覆盖的村庄;80年代,村民们带着敢闯敢试的劲头走出家乡,赴苏南、上海等地务工经商,积累了发展的第一桶金。2004年,广山全民创业园的破土动工,让这片红色土地迎来产业发展的爆发期。

如今的园区内,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运输车辆往来穿梭。江苏松冈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械臂精准作业,负责人王世杰感慨道:“2016年从常州迁回家乡,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红色底蕴和营商环境”。

目前,广山全民创业园已集聚企业30余家,吸纳近千人就业,年销售额突破3.5亿元,税收超2500万元。

在工业崛起的同时,广山村的田野与网络空间也焕发着生机。村西的千亩果蔬基地里,葡萄藤爬满支架,草莓大棚连成一片。通过土地流转,3500亩耕地实现规模化经营,10余家家庭农场带动农户发展高效农业,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

更令人瞩目的是村里的“数字经济”。依托数百名在外从事电商的村民资源,广山村引导群众返乡发展直播带货、快递物流,建成多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从田间的新鲜果蔬到工厂的机械配件,通过网线发往全国各地,村庄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淘宝村”,近800人在电商产业链上实现了增收致富。

2024年,广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近400户搬进了规划齐整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健身广场、文化礼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如今,这个浸润着英雄事迹的村庄,红色基因融入发展血脉,化作实干动力,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崭新面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传奇。(戴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