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林权改革破冰 20万亩林地变身绿色资本
七月的东台,薄壳山核桃林挂满青果,头灶镇村民钱某手持崭新的林权证,印章在晨光下折射出细碎金光。“这9亩多林地成了‘活宝’!扫码能看边界,还能抵押贷款种药材!”他的笑容,道出了集体林权改革带来的民生温度。从“有树无证”到20万亩林地被“绿证”激活,我市正将生态资产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绿色资本”,让乡村振兴愿景化作看得见的收成。
林权是重要物权,也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关键一环。但过去,东台集体林权登记是块“硬骨头”:权利类型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部分林地甚至“有树无证、有证无林”。面对困境,东台以“技术破题+制度创新”双管齐下,啃下这块硬骨头。
改革从试点起步,选取弶港镇、头灶镇、五烈镇先行探索,形成“权属核查—图属关联—数据入库—审核登簿”四步工作法。工作人员利用卫星定位对52宗林地实地测绘,让村民在村头、网上就能指认边界,解决了“宗地有属性无图形”“跨村界林权重叠”等难题,林地边界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每块林地都有了清晰的“身份证”。
制度创新同步推进:将12种林权细类整合为5类法定类型,增设“林权边界坐标精度”等10项必填校验字段,建立“容缺受理”机制。这让登记时限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化解10余起历史遗留问题。百日攻坚后,全市林权纠纷发生率下降95%,“一证统管”取代了“权属迷宫”。
“有证就能抵押融资!”钱某拿着林权证,计划贷款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在省农担东台分公司,客户经理正通过林权抵押绿色通道处理申请。这得益于东台实现林权数据与林业资源管理系统实时对接,扫描林权证二维码,林地位置、权属等信息一目了然,告别“证图两张皮”的困境。
数字技术不仅厘清权属,更打通了“绿色金融”链条。我市探索“林权+保险+信贷”模式,用金融工具将生态价值转为发展资本,预计年内撬动近亿元资金流向乡村。便民服务也同步升级,启动“权籍调查清零行动”,推行“上门测绘+移动终端受理”,村民姜某感慨:“以前跑手续要半个月,现在上门服务,手机就能申请,太方便了!”
改革深化后,提升集体林规模经营效益成为乡村振兴新课题。市林业部门全面调查集体林地,指导调整树种结构、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退化林修复和低效林改造,让森林质量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新曹农场的变化颇具代表性。3年前还是低效杨树林,如今更新为薄壳山核桃林,“每棵树年丰产20斤,市场价30元左右,一亩地收入6000元。”农场规划设计部经理算起生态经济账。在不改变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我市让林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17万亩,总产值超35亿元,林农亩均效益增加2200元。头灶镇依托林权抵押,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新业态,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据了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与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森林、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测算“森林绿碳”“湿地蓝碳”,深化林权与金融、生态补偿等政策衔接,探寻“绿碳”转化路径,适时启动湿地碳汇“蓝碳”交易,让“沉睡”的生态资源持续释放价值。(刘晓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