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条服务助企业明晰创新方向
在溱东新材料装备产业园,骏茂新材料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块块闪着金属光泽的特种合金板材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与江苏大学联合攻关,骏茂成为华东地区唯一能生产双向钢的企业,拥有了强大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创新方向的选择往往成为困扰企业的首要难题。有的企业手握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技术,有的企业面临技术瓶颈却不知该找哪位专家。市科技局搭建创新平台、链接资源要素、优化服务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深度共舞。
市科技局从需求侧挖掘,一方面通过镇区引导企业自主填报需求,由科技部门把关复核。另一方,组建专家服务队伍常态化入企开展调研服务,面对面把脉问诊,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建立起高校智库,整合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地高校资源,精准建起科技资源网。
前不久,一场别开生面的高校成果直通车在时堰镇举行,7位来自武汉科技大学的专家学者,带着含“新”量十足的科研成果,与我市7家耐火材料骨干企业展开了深度对接。交流环节结束后,博科丝特董事长唐伯成迫不及待掏出了手机,一路小跑添加了各位教授的微信。
今年以来,东台已举办各类小型专项产学研对接活动50多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976份,成交额45.18亿元,同比增长16.1%。
为了解企业需求,挂职科技镇长团的南邮—东台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来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王德波教授,已经在服务东台企业来回的路上走了两年多,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企业面临的痛点和技术瓶颈。通过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创新机制实现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专家真正下沉到企业一线,为企业发展开良方,为科技创新架桥梁,为招才引智牵红线。
今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江苏新中洲特种合金材料联合共建高端金属特材及制品联合研究中心,双方深度协作,构建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这是一种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双方不单就某个项目对接合作,而是实现校企深度绑定。如今,科研团队已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及核心产品研发,共同为行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新中洲特种合金与上交大材料学院,去年11月份初次接触,12月份就签订了初步的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今年4月正式揭牌,前后不到半年时间。新中洲的这步棋,背后有董事长冯明明的远见与魄力,有开发区与市科技部门的推动和努力。
这段异地“联姻”,离不开一个人——上海交通大学的陈飞教授,也离不开一个企业——新闵锻造。
新闵锻造是东台高端装备领域主力军,企业智囊团有国家能源局核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际第四代核反应堆材料技术负责人,长期从事核科学与工程、核电装备科研与教学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张乐福教授。在他的引荐下,陈飞与上海大学的夏爽、白琴三位教授也加入其中。
这一回,陈飞也学张乐福做起了人才红娘,为新中洲牵线搭桥、引荐上海交大的高层次人才,多方合力最终促成了这段佳话。
“产学研协作这条路,东台走了三十年,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生态越来越好。”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感慨。
目前,市科技局正在紧张筹办武汉高校成果直通车活动,报名刚开始,就有十余家企业争相报名,他们带着来自生产线上的需求,期待着与实验室里的先进科技,开启一场绚烂碰撞。(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