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新街林农的“转型经” 退守方寸庭院 进军客厅蓝海-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新街林农的“转型经” 退守方寸庭院 进军客厅蓝海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527     日期:2025-11-03 09:54:03
布条轻系,枝干虬曲。74岁的宋韵茹指尖翻飞,年复一年,将一棵平凡的小叶黄杨培育出独特风骨。她身后,千株造型苗木静立庭院,宛若雕塑,更是她手中的“活资产”。新街镇,这个曾因苗木产业年产值高达30亿元而闻名的地方,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的转型正悄然推进。面对市场寒潮,“

布条轻系,枝干虬曲。74岁的宋韵茹指尖翻飞,年复一年,将一棵平凡的小叶黄杨培育出独特风骨。她身后,千株造型苗木静立庭院,宛若雕塑,更是她手中的“活资产”。

新街镇,这个曾因苗木产业年产值高达30亿元而闻名的地方,一场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塑”的转型正悄然推进。面对市场寒潮,“量大棵粗”的粗放模式难以为继。而一批农户转身退守庭院方寸之间,以“小而精”的匠心,撬动“客厅经济”的新蓝海,走出了一条逆势增收的新路径。

作为新街镇苗木专业村,方东村沿路林木蓊郁,依稀可见昔日“一棵树养活一方人”的繁盛。鼎盛时期,经纪人、电商、物流在此汇聚成链;如今,部分田块已改种大棚蔬菜。“行业下行,本质是供需失衡。”新街镇农村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分析,随着绿化市场趋于饱和,传统苗木增长乏力。危机中,一批有识农户开始转向,放弃“堆量”,专注“求质”,以匠心重塑苗木价值。

宋韵茹从一名普通家庭主妇,成长为苗木种植能手。七年间,她在照顾家人之余,培育出1800棵小叶黄杨,建起自己的“绿色银行”。通过精细管理与个性修剪结合,四年便能培育出单株售价数百至上千元的半成品。今年,仅一批苗木就为她带来8万多元收入。“既充实了生活,又为子女积攒家业。”她笑着说。

俞晖则将盆景造型提升至艺术创作的高度。辗转多个行业后,他将中国园林的留白、中空等美学理念融入苗木造型,使普通植物升华为兼具观赏与收藏价值的艺术盆景。院中、门前,尽是他精心培育多年的小叶黄杨,精品频出,不乏单价逾万元之作。“造型是魂,尺寸为形。”他指着一棵培育三十余年、仅半人高的黄杨说道。经他手,普通腊梅、红枫亦可成珍品。他的庭院不仅是居所,更是一座天然展馆,让客户沉浸体验盆景之美。

“有想法,才有溢价。”俞晖不仅躬耕实践,也乐于传播理念,常受邀为他市造型苗木,日薪达500元。

年过八旬的叶伟,在200多平方米的庭院中培育了100余棵雀舌罗汉松,总估值超过200万元。他的庭院融合了花园、养生地与“增值银行”三重功能。“一坐半天,剪刀在手,忘了时间,也丢了烦恼。”叶伟坦言,这份事业不仅改善生活,更让他“脾气变柔、头脑更清”,还结识了天南地北的朋友,带出了一批专营精品苗木的徒弟,产品覆盖江浙沪。

这场转型,不仅是技艺的革新,更是从“等客上门”到“跨界融合”的产销革命。苗木经纪人施炳和在院内外遍植造型树,竖起广告牌,标明树种与联系方式。“这两棵已预订,装盆即发货。”他主动放弃行道树业务,专注家庭庭院市场,提供造型、移栽、送货一站式服务。眼下,万余株瓜子黄杨正待移栽,成为他的又一座“绿色银行”。

据新街镇农村工作办公室调研,庭院经济已覆盖超千户群众,个体规模从几十棵到几千棵不等。闲置边角地被有效激活,家园更美,资产悄然增值,小投入正孕育着未来可观回报。

【记者手记】

新街镇庭院苗木的兴起,既是市场倒逼下的产业转型,更是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的生动体现。农户们以自家庭院为试验田,成功将苗木从单一的“绿化材料”升级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藏品”,逐步打开中高端消费新市场。今年新街镇主动谋划,将原知青广场升级打造为“双增庭院精品苗木展示厅”与“银发经济服务站”,推动苗木经济与“银发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增收”与“增寿”双目标,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庭院精品苗木。这些来自基层的微创新、小实践,正悄然汇聚成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