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大梁作贡献 绿色低碳当先锋”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科技创新” 深耕产创融合 勇立发展潮头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在盐城考察时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盐城市委和我市市委全会精神,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勇挑大梁作贡献 绿色低碳当先锋”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系统展示全市上下坚定“挑大梁”,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篇章的举措成效。敬请关注。
10月28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勇挑大梁作贡献 绿色低碳当先锋”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及东台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就“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介绍。
完善科创体系 培育创新主体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着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市科技局局长于小锁介绍,我市先后成功入选省创新型示范市、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东台高新区创成省级高新区。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市科技局深入开展“育强攀高”行动,形成完整的创新企业培育梯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53家,平均每5天新创一家高企,总量实现三年翻番。今年新认定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23家,分别占盐城1/4、1/3。组建工作专班,建立“一企一档”管理制度,制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预诊断”和“预评审”,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质量。2025年已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占盐城市申报总量的20%,预计净增数达到120家,总量有望突破570家。
在创新集群建设方面,建立完善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四级培育库,形成“专班推进、专家跟进、专人促进”的工作体系。2024年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665家,创历史新高。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成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9家、总数达101家,新建成省研究生工作站13家、总数达31家。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认定率超55%。上海电气、晶澳科技等龙头企业积极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技术创新。
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从科技成果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同步发力,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获批省拨资金4400万元。和信石油2021年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兼职省科技副总177人,组织企业申报国家重点人才项目计划16项,国家外国专家项目3项;获批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11项,获批盐城唯一的省“双创团队”。
“十四五”期间,全市坚持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导向,积极承接长三角、大湾区产业转移,构建起以“三新两特”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重点培育16条特色产业链。市工信局副局长王健表示:“2024年,全市主导产业完成开票销售1415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86%,较‘十三五’末提升12个百分点。”
在创新投入方面,截至2024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38亿元,占盐城市研发投入总量的近20%,较“十三五”末增长5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8%,较“十三五”末提升30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成效持续显现。
优化人才环境 完善创新生态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拓展就业渠道、优化招聘服务、搭建交流平台、强化重点群体帮扶等举措,建立起覆盖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体系。”市人社局副局长沈俐说。
在就业岗位开发方面,稳定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开发基层社会工作、社区服务等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积极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建立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机制,持续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选择。
在就业服务方面,创新推行“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新春“1+16”、五一、国庆等系列招聘活动,高频次举办专业化、精准化专场招聘会。依托“苏心聘”求职平台实现岗位信息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通过政务新媒体和短信平台定期推送招聘信息和政策解读,提升就业服务效能。
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东台政策,为来东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具体包括:生活补贴方面,3年内给予博士研究生3500元/月、硕士研究生2500元/月、本科生1500元/月补助;探亲补助方面,为非东台籍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提供每年2000元探亲交通补贴;购房资助方面,分别给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资助,并相应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此外还提供租房补贴、安家补贴、留东专项补贴等多元化支持。
提升发展能级 创新引领发展
今年4月,高新区正式升级为省级高新区,标志着园区发展进入新阶段。2024年,高新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亿元,完成工业实时开票264.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15万美元,实现外贸进出口43亿元,多项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在创新发展方面,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90%,研发投入达到5.4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6亿元,引进省级以上人才23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下一步,该区将紧扣“高”“新”“数”“绿”“安”发展导向,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级。在科创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33310”产业科技集成创新服务资源,面向半导体等主导产业成立省级企业创新能力诊断体检中心,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高能级产业科创平台,引导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和研究生工作站。依托富乐华功率半导体研究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到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推动“双高协同”发展,开拓产业发展新赛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依托南京邮电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年均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以上,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核心引擎,强化“科技赋能产业”与“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双轮驱动,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新要素与产业主体融合、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融合,统筹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强链、企业创新主体倍增、创新平台能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增效、产业人才集聚汇智、创新生态优化示范等六大重点工程,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辨识度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为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