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系列报道之三 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系列报道之三 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728     日期:2025-11-15 13:51:42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践中,我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在三仓镇兰址村的大棚里,村民万维华正忙着为果冻橙树整枝。谈起今年的收入,他笑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践中,我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三仓镇兰址村的大棚里,村民万维华正忙着为果冻橙树整枝。谈起今年的收入,他笑着给我们算起了增收账:“我家里有七八亩田流转给集体,每亩租金1200元。平时我还在园区打工,一年能挣三四万元。年底村合作社还有基金分红,全年收益还不错!”

兰址村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村党总支牵头领办合作社,通过“村党总支+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形式实行规模种植经营,使村集体新增了一条稳定的增收渠道。“目前我们合作社流转了1700多亩土地,自种800多亩。”村党总支书记徐阳阳介绍说,“上半年种植小麦,销售77万多元,下半年种植大豆,预计收入80万元左右,全年可以为集体增收150万元。”

近年来,我市推进村股份合作社全覆盖,探索培育强村公司,构建“企业+村集体+农户”联动发展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解锁“强村富民”背后的“共富”密码。盐城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站副站长、高级农经师王书奎表示,近年来,东台市坚持将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稳妥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面积21.6万亩,改革前后地块数量减少超50%,溢出土地面积5%左右,亩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100~200元,实现了农田增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东台市集体经营性收入连续两年增幅超10%,2024年村平均78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60%以上。


如果说盘活土地资源是稳定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压舱石”,那么弶港镇八里村的“民宿经济”就是富民路上的“新惊喜”。记者见到八里村党总支书记黄云林的时候,他正忙着迎接新抵达的旅游团。锣鼓喧天、舞姿热情,旅游团一下车就被这股热烈的气氛所包围。这两年,这个曾经清冷的小村子依托临近风景旅游区的优势,积极引导村民盘活闲置住房,推动“民居转民宿”,实现资源活化与农民增收双赢。目前全村共有22栋民宿106个房间,常年爆满。去年共接待旅居游客近两万人,过境游客9.5万人,村集体收入2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万元。

“目前我们还有几栋民宿正在装修,计划到年底将运营民宿扩展到35栋。”黄云林说,“现在所有的服务、保洁等都是村组干部在做,我们想做给村民看,引导村民干,将来我们的农家乐、民宿要让老百姓自己经营,全村都参与。我们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村民在旅游这个行业上得到更多实惠。”

推动农旅融合是我市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一个鲜活案例。近年来,通过统筹推进产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我市引导释放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形成“家门口就业”的新局面,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附加值高的农村产业体系。同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培育一批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催生更多“新农人”“新农匠”“新农创”,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冯慧东表示:“市委市政府推出农业农村现代化20条激励措施,设立1亿元乡村振兴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50多亿元,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预计今年我市村平集体经营性收入将超8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以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将快于城镇居民。乡村振兴这场大考,增收是必答题,更是综合题。既要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又要让新兴产业落地生根;既要善用新技术打开销路,又要未雨绸缪防范风险。当每个村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密码,当每位农民都能在家门口端起“金饭碗”,乡村振兴的成色才会更足,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照进现实。(沈东进 余闻 王智聪  徐国庆 刘星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