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启新程 城市蝶变谱华章
从老楼加梯的“关键一步”,到城市绿地的“拔节生长”,从道路“梗阻”的治理疏通到背街后巷的精细改造……当城市建设的指针从宏伟蓝图指向家门口的“小确幸”,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体现在每个人从心底感到熨帖的日常。
“十四五”期间,自《城市更新与功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市住建局上下凝心聚力,坚持“体检先行、区域统筹、项目推进、政策保障”的工作思路,以“一城四区”为主战场,掀起了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一系列可观可感的扎实成果,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
从“悬空”到“落地” “老房子”住出“新生活”
清晨7点,阳光透过玻璃幕墙,为东坝小区的电梯连廊铺上了一层金色。84岁的顾秀云跟往常一样穿过连廊,按下按钮,轻松从三楼来到一楼。“以前不爱出门,整天闷在家里。现在有了电梯,方便多了,我一天能出门好几趟。”顾奶奶笑着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许多像她一样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告别了“悬空”生活。一部电梯,扩大的不仅是生活半径,更是老年人的幸福圈。
顾奶奶的惬意生活,正是我市持续推动“住有优居”的生动缩影。走进怡和花园小区,曾经斑驳的外墙已粉刷一新,健身器材旁围坐着聊天的老人,孩子们则在新铺的塑胶广场上嬉戏……这是全市268个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从管网更新、停车位增设,到屋面翻新、适老化改造,每一项改造内容都精准对接居民的“急难愁盼”。
安居才能乐业。在吕嘉园安置小区,刚搬进来的朱琦正忙着布置新家,“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带电梯的新房,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超市、医院都在附近,去哪儿都方便。”随着站南润府、城发瑞府、吕嘉园、美棠水岸等6个安置区6012套房源陆续交付,不仅圆了百姓的“安居梦”,更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回迁”变成了“舒心迁”。
此外,市住建局推动全市46家物业企业成立党组织,创成3个省级“红色物业”示范点、10个市级“红色物业”示范点,党建引领下的物业服务亮点纷呈。“国企兜底”的老旧小区服务模式,更让老旧小区彻底告别了“没人管”的困境。而悦达·忻悦府、龙樾雅园等改善型住房的建设,则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多样化住房需求。这一系列举措,让不同群体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属感。
从“梗阻”到“畅行” 城市“血脉”更畅通
范公路与白榆路交叉口是我市城区东南侧主要进出通道之一,因人流密集、车流集中,成为早晚高峰时段出了名的“堵点”。为此,市住建局联合市公安局“对症下药”: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设置“绿波带”等措施,有效分流并缓解了惠阳路东西向通行压力。“现在上班一路通畅,心情都变好了!”家住附近的薛苹香对此深有体会。
在丁香巷,赵国平正悠闲地在新铺设的水泥路上散步。“以前南北向的汽车都从这里穿行,把路面压得坑洼不平。现在路修好了,回家更顺心了。”这条95米长的小巷,如今为周边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背街后巷,被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市已经连续多年将背街后巷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拓宽路面、实施雨污分流、杆线迁移等精细化改造,显著改善了巷道的通行体验。
在打通城市“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的系统思维下,市住建局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关键性路桥工程。红兰路堵点改造、东园路沿线疏导有效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振兴路跨通榆河大桥、经十路跨川东港大桥的建成,如同跨越天堑的彩虹,极大地缩短了“一城三区”的时空距离;红兰路西延、北海路东延、景三路、东进路城市化改造等一批循环路网的相继通车,织密了城市路网,提升了通行效率。截至目前,城市道路达到370公里,路网密度达9.2公里/平方公里。在推进道路建设过程中,我市同步完成了沿线主次干路的道路断面优化、建筑立面整治、景观绿化提升和地下管线更新改造,真正实现了“建一条路、美一片区、优一方环境”的综合效益。
从“面子”到“里子” 城市既有颜值更有韧性
站在金融服务中心8层的露台上,向南俯瞰,网界河的波光与岸边的绿意交相辉映。“招商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甄选。”项目招商负责人倪安峰指着楼层分布平面图介绍,“这里不仅是金融高地,更是服务百姓的平台。”这座融合行政服务、商务办公与商业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刚刚完成竣工初验,将于明年投入运营。
市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群,在初冬暖阳下,显得格外温馨。作为“医养乐教”一体化养老新标杆,该中心于10月1日开始试运营。一大早,年逾耄耋的王震华正使用助行器在中心里悠闲遛弯,“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也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宏阔视野和扎实举措,聚力实施了涵盖金融服务中心、百岁园邻里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生产性物流园、应急饮用水源等关键领域的7大类、125个功能性项目。这些项目的扎实推进,主要着眼于城市长远竞争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战略性布局。
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旨在打造区域金融资源集聚高地,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强劲的资本活力;百岁园邻里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等项目,则直指“一老一小”等民生关切,着力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服务支撑;生产性物流园的布局,优化了城市产业空间,强化了区域流通枢纽功能;应急饮用水源工程的推进,则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使得“15分钟生活圈”“5分钟便民圈”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品质宜居的内涵更加丰富,城市的区域首位度和辐射带动力与日俱增,一个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架构日益清晰。
从“蓝图”到“实景” 城市更新永远“进行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漫步串场河畔,昔日杂草丛生的河岸已变身滨水廊道。这条生态景观带,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打卡地”。更妙的是藏在街角的“惊喜”,疾控中心等10处桥下、路侧、拆后腾空地块改造为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或绿地,实现了低效用地的精细化更新。
自2022年全省启动“乐享园林”民生实事工程以来,东台人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全市口袋公园近100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7平方米,总面积达36.38公顷。
碧水清流是城市的另一张名片。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碧之源污水厂搬迁扩建、城市河道内污水管网上岸等重大工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稳定达到90%。
安全“防护网”越织越密。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已完成招标,预计年底即可上线试运行,这将实现对燃气、供水、排水、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结合全市住建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成了16.7公里老旧燃气管网的更新改造和365栋城镇既有建筑的隐患排查整治,有效消除了潜在风险,筑牢了城市安全运行的防线。
夜幕降临,何垛河畔的灯光次第亮起,金融服务中心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璀璨星光,住建大楼里,新的蓝图正在一笔一画绘就……正如顾秀云奶奶每天乘坐的电梯,城市更新永远在“上行”,载着百万人民的期盼,向着更高水平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稳步前进。组稿:黄俊 唐秀龙 陈社翔 王寒梅 顾春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