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经济开发区 勇毅拓新笃行实干 项目攻坚勇挑大梁-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要闻 > 正文

经济开发区 勇毅拓新笃行实干 项目攻坚勇挑大梁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413     日期:2025-11-19 11:44:43
在“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引领下,经济开发区以开工百亿级项目、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链为战略支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口径工业实时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8.8%。当下,经济开发区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实干争先挑大梁、深化改革激活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实践园区建设新篇章

在“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引领下,经济开发区以开工百亿级项目、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链为战略支点,今年前三季度全口径工业实时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8.8%。当下,经济开发区正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突破口,实干争先挑大梁、深化改革激活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实践园区建设新篇章。

向新发力

新兴产业聚链成群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好中选优”的产业培育模式。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经济开发区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和低空经济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全区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已高达91.7%。

在低空经济这一前瞻赛道,开发区充分发挥全省第三家民用无人机运行基地的平台优势,高标准打造集整机制造、运行维护、测试认证于一体的低空经济集聚区。其中,省重大标志性项目——联合无人机已于今年上半年投产,标志着开发区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也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了全新活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省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示范园区为载体,形成了从精密结构件、功能组件到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产业坚持制造与应用并重,智泰储能、天合光能等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年内开票销售可超百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形成电线电缆成套设备、造纸机械、生物医药装备等特色板块,产品畅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新材料产业则依托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深耕特种合金、电子材料,产品广泛应用核电、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

紧盯“五类优质项目”,用好“五种招商模式”,开发区将继续加快突破产业强链补链项目,全年新签约项目超20个。紧扣序时主动跟进,力促金利美新能源电动车精密结构件、星基智能装备等项目快开工,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5个。倒排工期抢工会战,力促德普尔门控、远洋集成化管道、金康电子等项目快竣工,全年新投产新闵锻件、美高新材料等省市重大项目12个以上。

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开发区将打造领胜、天合“双百亿”企业为引领,培育壮大磊达、科森等销售超10亿元中坚力量,挖掘新中洲、润田、东富龙等销售超5亿元新增长点,确保全年实时开票销售超500亿元。

向高攀升

创新动能筑基成势

围绕“产业科技创新”主线,开发区筑牢企业培育根基,系统构建从高企、专精特新到股改上市的全周期培育链,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开放合作为驱动力,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造园区竞争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开发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在东台新中洲特种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一场静默的“材料革命”正在进行。其研发的特种合金,能承受万米深井的超高压、耐受沙漠炼厂的极端高温,五大“全球首台套”产品,让中国材料在全球尖端领域实现了战略突围。不远处的东富龙,则将世界级冻干技术从制药延伸至食品领域,新接的欧洲订单能让蓝莓脆片保留98%的花青素。这些创新成果,正是开发区以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为系统支撑此类创新,开发区扎实抓好高企、专精特新培育和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今年新创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培育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3家,年内高企总数力争超80家,专精特新企业突破40家,星基公司加快上市步伐。

在平台建设方面,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示范的作用,支持链主企业建设产业创新联盟和重点实验室。新中洲公司与上海交大成立高端金属特材及制品联合研究中心,和信公司获评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加速转化创新成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高校“所能”,服务企业“所需”,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领胜智能穿戴设备无线充电系统项目荣获省海智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新认定省“两新”技术产品16件,入选省前沿技术研发项目1个。

向外开拓

开放格局提速增效

开发区始终将“环境创造价值,服务铸就口碑”作为核心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整合土地、产能、环保等关键资源要素,为优质项目提供贯穿立项、建设、经营全过程的坚实保障。园区正积极实施“西区提质+东区扩容”的双轮驱动战略,致力于构建“东西联动、南北畅达、内外协同”的现代化产业空间体系,目标是建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群高效、服务功能齐备的一流载体平台,以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迎接海内外投资者前来安心落户、顺心经营、舒心发展。

优化布局强配套。全面融入主城区,在功能配套上形成东西互动、南北贯通、内外循环体系。以产城融合思路谋划西区城市功能更新、传统产业焕新,因地制宜打造商贸集中区、科创孵化园、2.5产业带,盘活利用已收储工业资产,改扩建现代化标准厂房,以“微改造”撬动产业集聚、用地集约。

聚合要素强支撑。通过节约集约开发,空间承载力有效提升,为投资者提供新征用地、盘活存量、入驻标准厂房等多种选择。精准用好产业引导基金,注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让更多的优质项目落地转化、做大做强。同步推进领军人才攀峰、创新团队集聚、技能人才定制,全年新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1个、市级以上创新创业人才项目5个。

政策赋能助企兴。集成东台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20条”等各项奖励政策,推动上级惠企助企措施落地落实,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智改数转、股改上市,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

实干争先强作风。围绕项目引建、企业发展“说到做到”敢担当、“随叫随到”解难题、“服务周到”善作为,以经济挑大梁的过硬成果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组稿:殷策 吕文娟 唐雅 丁圣 陈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