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小区整治为何得民心
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后,全市居民小区突击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全面发动、全民参与氛围愈加浓厚。本报18日刊发的《上下“一盘棋”共绘城市文明亮眼底色》一文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亦激起广大读者共鸣。有热心读者来稿,从创文行动的参与者、见证者角度,进一步阐述维护美丽清洁的文明家园,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人人受益。
全市居民小区突击整治自5月13日开展以来,六个行动组分别在全市24个拆迁安置小区陆续展开。笔者参与了第六组的行动,见证了这场声势浩大突击行动的有序推进,也耳闻目睹了市民群众默默支持的许多动人故事。
突击整治行动初到有的小区时,我们的确听到有居民抱怨“又在搞形式主义”,但说这话的多是被清理门前杂物的居民,大多数居民群众则用直截了当的话语,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每天的行动,即便有个别被拆违或清理掉杂物的居民对工作人员抱以怨言,但还是情绪相对稳定,周围群众没有围观,也无人起哄,更多居民自觉支持这样的行动。此次突击整治行动打了一场又一场“歼灭仗”,源自于三种动能:
行动之前周密部署。市委、市政府及早发出相关公告,东台镇及其社区和物业及时宣传,重点人员还通过多种形式通知到人。整治通告的家喻户晓,换来的是不少居民群众自觉清理门前杂物、拆除违章建筑。有的老人没有能力,还通知在外儿女或请求邻里帮忙,提前清理门前或楼道杂物。这也是此次行动几乎没有阻力并被更多群众接受的原因之一。
市民群众逐步理解。创文中许多市民群众对各自居民小区环境秩序的自发审视,增强了他们主动配合整治的自觉性。在红兰小区,有位99岁老人门前杂物较多,住在附近的儿子和儿媳主动协助整治人员向老人大声解释,做通工作,顺利清走杂物。儿女协力、邻居助力,这样配合行动的场景在整治中比比皆是。而个别居民占用公共通道共有空间,邻居们早颇有微词,他们迫切希望整治行动坚决彻底。这也是历次突击整治行动中少有的现象,说明绝大多数居民群众理解和支持环境整治,整治行动深得人心。
参与人员艰辛付出。这次行动,市里配强配齐整治阵容,有住建、城管、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协同会战,有东台镇及社区、物业人员现场直接参战,有大量来自周边镇农民工支援作战……各行动组每天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中午只作短暂休整,每天整治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有的同志因为与群众解释嗓子都说哑了,有的协助拆违或搬运被尖利杂物划伤手脚……正是这样的艰辛付出,才换来小区整治后的面貌一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此次突击整治行动背后的果断决策,同样被市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市委、市政府从为民办实事的实际出发,从调研和听取民愿众望考量,从根本解决拆迁安置小区物业管理陈账旧债着眼,更从常态化维护居民小区环境秩序着手……这些核心要素与最强后盾,不仅仅是新一轮创文的切实需要,更是作为推进民生福祉的顺势而为。东关公寓的居民说:“我们终于可以正常开窗户了,我们终于不再担心安全通道被堵了,我们终于不再像过去生活在垃圾堆里了……”东窑路两侧整洁了,有过路市民说:“这样的整治,希望多一点。”站前公寓、陶园新村有些居民还义务参加清理行动。“春江水暖鸭先知”,民心是最好的标尺,此次整治行动正当其时。
当然,在整治过程中,有些居民也提出了不少诉求。比如增加小区停车位、比如改善内部道路等等。群众的需求就是政府改善民生的方向,但作为老旧小区的更新建设还需要过程,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老旧小区的环境会越来越舒心。同时,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确为政府职责所在,但保持文明自律,自觉养成健康、安全、文明的居住方式,也是我们每位市民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美丽清洁文明家园,人人有责,人人可为,人人受益。(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