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扎根乡土 唱响时代弦歌-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扎根乡土 唱响时代弦歌

来源:未知     点击数:2269     日期:2021-11-08 09:20:36
东台曲艺:扎根乡土  唱响时代弦歌​ 近日,一则喜讯搅起了东台文艺界的波澜:东台原创曲艺节目《赵亚夫·三叩门》喜获省专业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文华奖。又是曲艺,又获大奖。人们不禁联想到之前的江淮说唱《

东台曲艺:

扎根乡土  唱响时代弦歌


近日,一则喜讯搅起了东台文艺界的波澜:东台原创曲艺节目《赵亚夫·三叩门》喜获省专业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文华奖。

又是曲艺,又获大奖。人们不禁联想到之前的江淮说唱《相伴一生》、音乐快板《OK打工仔》,再之前的方言说唱《筑梦月亮山》、苏中道情《土地的故事》等等,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然而作为曲艺的一种,它们呈现出来的,是东台曲艺的蓬勃与发展的活力。

那再熟悉不过的东台方言,在各级舞台上频频亮相得奖,这是对东台曲艺的肯定,也是东台文艺再次前行的动力。

来自民间  亦被民间喜爱

东台地属里下河地区,水的灵动赋予东台人不一样的灵性与爱好,东台人爱听曲艺。对于老一辈的东台人来说,听曲艺艺人唱一段,那是悠闲、平凡生活里的小“点心”,如同“早茶”一样不可或缺。

曲艺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代表之一,它用口语说唱,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以口语说唱故事”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人多角”“跳进跳出”“一人一台大戏”的特点。当熟悉的方言一起,记忆里的曲调一响,身边的人物、事件在舞台徐徐演绎。说传统故事、讲时下新事,一个人、一张嘴,或两三个人、三五件乐器,老百姓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肯定。

翻开《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我们看到东台及周边地区曲艺可谓花开数朵,朵朵灿烂。不得不说,由于地处江淮之间,东台曲艺受其他曲种的影响很大,历史的长河中,兼容并蓄、好学上进的东台人从周边“南腔北调”的曲艺中吸收精华,融入到东台曲调,自成一体。

特别是在清代,东台曲艺的代表道情艺术在东台地区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形成了道情的一大流派。光绪年间,安丰一代道情宗师陈少堂所创道情流派被称之为“陈门道情”,又称为“陈门生意”。因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所以他的道情艺术有别于当时市俗所唱,所演唱的道情词清曲婉、韵律十足,寄托更加丰富的思想内涵,故而听者众多,名噪一时。

陈少堂之后,其子陈吉林,徒弟袁贯一、禹吉均在曲艺上有所成绩。《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就对禹吉进行了专题人物介绍,书中表述:“禹吉嗓音高亢,行腔刚中有柔,吐字清晰,表演传神,注重突出人物内心活动,台风飘逸大方,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道情之外,活跃在水乡溱东一带的拜香亭在民间也传唱了数百年。拜香亭原是为纪念抗金名将岳飞,每年岁末,人们便扎起香亭,供奉岳武穆画像,上香参拜,于是就有文人藉拜香亭之际,编纂颂岳、怨君、骂奸、喻世的韵文,边拜边唱,唱词多为七字句,可加衬字,也有长短句,都是短篇韵文。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拜香亭唱词也逐渐以求消灾降幅,祈求人寿年丰为主要内容。作为一种季节性群众业余演唱活动,拜香亭从每年的腊月初开始至除夕结束,新中国成立前后,溱东开庄等地还尚有活动。

此外,活跃在东台地区的曲艺形式还有快板、香火戏、说书等。从劳动生活中来,再熟悉不过的语言,无论渔鼓道情还是拜香亭,抑或其他曲艺形式,东台地区的曲艺在语言表达上,以东台方言为主,情感起伏多变,或婉转或激昂;在形式上,有单人独唱、双人对唱、数人合唱,伴奏乐器多为传统乐器,如道情、二胡、檀板等。在内容上,既有传统民俗故事、民间传说、婚丧嫁娶,也有根据当下时事自编自创的新歌。禹吉就曾自编说唱《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结婚》《红岩》等新书目,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说唱艺术,曲艺在东台有着最广泛的受众。茶楼书场,有舞台、有灯光、有音效,那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文艺节目;没有舞台,街头巷口、船舱酒肆,随便找块空地,就能开演。

可庙堂可江湖,曲艺,是属于最普通东台大众的。沿街走唱、堂会演出、书场演出,漫长岁月里,它娱乐过一代代东台老百姓的茶余饭后和田间地头,不知不觉中,也承担着“教化正俗”的使命,传播者最普世的是非观与荣辱观。

传承创新  匠心打磨精品

历史上的说唱,余音尤在耳边。新时代的演绎,精彩正在眼前。

从民间走来,又不止于民间,在如今,曲艺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在新时代,古韵新唱,绽放出别样的光芒。

让我们再看看这几年东台曲艺获奖的记录,几乎每次外出比赛,都有曲艺的身影,几乎每次市里大型文艺演出,都有曲艺的呈现。

一次次获奖,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全市曲艺文化发展的不懈追求和生动实践。

有的在传统曲调上进行创新。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五星工程奖的苏中道情《土地的故事》就是运用传统的“耍孩儿”曲牌,利用诸宫调联缀,以三代人话沧桑的结构和地域特色浓郁的道情表演形式,热烈奔放,唱出了苏中农民对土地的深情。

有的杂糅周边多种曲艺形式。刚刚获文华奖的江淮说唱《赵亚夫·三叩门》,其方言像东台方言,又带有扬州一带的语调,表现方式既有扬州清音的影子,又不完全是扬州清音。

有的则是融入现代时尚表演。在江苏省第三届曲艺、喜剧小品邀请赛中荣获节目一等奖的音乐快板《OK打工仔》,就是伴随着快板的节奏,边说边唱,并融入现代舞蹈元素。

上至大剧院,下至小舞台,曲艺这种表演形式在演出中传承,也在一次次打磨中提升、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

方言说唱《筑梦月亮山》和江淮说唱《赵亚夫·三叩门》分获第三届、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这两个节目,演员李秀清都参与过。对于李秀清来说,这两次比赛,整个人好像“不一样”了。之前,她只是喜欢唱歌,高兴起来亮几嗓子,也因为唱歌,被推荐来唱曲艺。可曲艺不仅仅是唱,扎入这行,李秀清觉得自己就是个“曲艺小白”,离登台的距离还差很远。

但差不怕,怕的是态度。对于李秀清来说,她愿意去接受曲艺的打磨。观,她和曲艺伙伴们从苏州评弹、京韵大鼓等视频中汲取艺术营养;采,借鉴各类曲艺表演技巧,融入自家江淮说唱中;练,学习江淮小调的演唱技巧和韵味,学习曲艺“跳进跳出”等一人分饰多角的表演形式,让演技沾上灵气,打磨出千锤百炼的匠气。

一天又一天,李秀清他们练出来了,曲艺表演有了精进,专业知识得到提高,舞台表演经验日渐丰富。

对于曲艺,大家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专注投入演技之余,演员们还兼顾道具、布景、化妆等幕后协调。在江淮说唱《相伴一生》参加第十四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时,李秀清又投身幕后,他们深夜装置车台、道具;自己缝制加厚的小布袋,避免道具瓦碟磕碰……团队里每个人都较上了真,铆足了劲。

他们没有想到有这么一天,自己会走上省级舞台,获得文华奖。然而,一次得奖,他们就想第二次,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提高。第二次后,他们又想第三次……

传唱乡韵  演绎时代新风

诞生于民间的曲艺,比任何艺术都更具备群众基础。

背靠“乡土”,面对“乡亲”,演出“乡音”,弘扬“乡韵”,曲艺节目在东台的各类演出中频频亮相。在送戏下乡、群众文艺汇报演出、传统节庆表演等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中,曲艺的生命力在舞台上不断延伸。

激活传统风韵,谱写时代弦歌。熟悉的方言,让曲艺深耕群众文艺的土壤;传播正能量,则让曲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力量。

同样获得江苏省文华奖的方言说唱《筑梦月亮山》,就是以我市“中国好人”陈晓明克服困难终身留教月亮山的感人故事为原型,艺术再现了陈晓明的生活点滴。而江淮说唱《赵亚夫·三叩门》则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帮助贫困户走上脱贫路的故事为原型。其余江淮说唱《相伴一生》、音乐快板《OK打工仔》、苏中道情《土地的故事》等获奖节目均是关注现实题材、关注生活。

这背后是作品的作者、我市知名剧作家仲春梅多年如一日的付出。除了读书看报,她一次次深入生活,以自己的敏锐触觉寻访素材,捕捉那些“最动人心”的闪光点。在仲春梅看来,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继承中学习、借鉴和移植,将传统曲艺精华融入到新时代作品创作之中,提升曲艺艺术品位,曲艺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时代发展、国家命运、人民意愿紧密结合,这是东台曲艺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不仅是这些在省里获奖的曲艺节目,在各个演出场合,曲艺的“能量”在乡间广泛传播。

梁垛镇的“农民剧作家”樊国栋,农闲时节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把农村的日常生活写成剧本,供地方演出队表演。供给侧改革、大数据时代、党的十九大精神……一个个散发时代气息的元素充满他的新作。由于写的说唱接地气,反映了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又能结合当下的最新时政,剧本内容让广大农民喜闻乐见,曲艺作品在东台乡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樊国栋自己也经常客串演员上台补位,快板、演唱、小品……缺什么角色他都能信手拈来。

疫情期间编创演绎抗疫小知识,走进学校传唱红色故事,每逢重大节日、纪念日自编爱党、爱国的文艺节目……头灶镇的退休职工周锦龙在曲艺上是个歇不下来的人。唱凤凰、说快板、道情、摇花船,周锦龙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他的民俗文化表演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豁达乐观的精神传送给千家万户。

悠悠乡风浓郁遍四野,声声曲韵酣畅醉八方。东台曲艺,正在发展。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精进。

东台曲艺,未来可期。(陈美林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