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为增进民生福祉贡献审计力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作为一名审计人,应当积极响应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发挥审计作用,在“推进东台高质量发展、开创现代化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深入思考,悟透审计增进民生福祉的着力点。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增进东台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紧紧围绕“产业强市、品质兴城、实干惠民”的奋斗指向和“绿色智造地、生态康养城”的战略定位,找准审计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期盼的、关心的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要结合审计的工作特点,找准审计在污染防治、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着力点。更多地关注国家惠民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资金使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注重揭示在政策、体制及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在推动国家治理、增进民生福祉的更加完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勤于学习,夯实审计增进民生福祉的真本领。
要把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和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念,不断夯实民生审计本领。一是研究政策理论。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出发点及具体措施要点,把脉好具体政策项目审计过程中的重点,有的放矢,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增强审计技能。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为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停留于就账查账、凭“经验”看问题。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立足当前、面向长远,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审计本领,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研究新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积极投身于审计工作实践。认真学习信息化环境下的大数据审计能力,要注重加强不同部门、不同来源的信息资源汇集比对,认真学习网络爬虫技术等,切实解决盲人摸象、以局部推整体的“以偏代全”现象。三是注重宏观分析。注重加强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分析研究,加强成果转化利用,为党和政府出谋划策,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勤于践行,做好审计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者。
民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利益所在。审计要始终恪守为民初心,在践行宗旨上当好表率。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在审计项目立项上,要更多地向国家重大政策跟踪、惠民措施落实情况上倾斜,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绿色智造地、生态康养城”的战略定位,认真调研、找准审计方向,精选审计项目。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情况作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重点。在重大政策、专项资金、镇区部门经济责任审计中,均应对涉及民生改善方面的政策资金情况进行调查,综合考虑研判,落实到具体的审计方案中,选好审计重点,制定具体措施。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切实抓好审计落实。对政策执行、资金到位、项目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计和审计调查,着力做好延伸核查,确保审计取得成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履行审计职责的同时,审计人员要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秉持公仆情怀,怀揣诚心去和老百姓真诚沟通,用心交流,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扎实做好结对帮扶、脱贫解困工作,在能力和条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给基层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贡献审计的力量。(周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