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自强仁爱精神坐标
首届“十佳自强模范” “十佳助残模范”颁奖
立起自强仁爱精神坐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2月3日,阳光灿烂,第30个国际残疾人日来临之际,首届“十佳自强模范”“十佳助残模范”颁奖仪式举行。“十佳自强模范”克服困难,重塑自我,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奋力谱写人生华章;“十佳助残模范”倾力帮助残疾人排忧解难,积极营造文明进步和团结友爱的社会新风,心怀大爱、扶残助残,为社会树立了典范。
一段段奋发传奇,一则则爱心故事,在初冬暖阳中传遍城乡大地,传递向上的力量。
大美东台 携手迈上新征程
炫酷的舞台,精彩的演出。颁奖现场,“双十佳”披着绶带走上舞台,在全市人民的注目下,接受盐城市残联和我市市委、市政府颁奖。市残联理事长韩进华动情地说,让“双十佳”走到聚光灯下,就是要发挥榜样力量,唤起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残疾人事业。
自强仁爱,是“双十佳”颁奖活动的主题。颁奖现场登台献艺的演员都是来自盐城各县(市、区)的残疾人朋友,他们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而且用其自身的奋发努力谱写出一曲曲自强不息的赞歌。一路走来,离不开党的政策关怀,离不开社会的温暖关爱。
独腿拐杖、单臂断手,一场独特的变脸表演传递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出演的独腿“变脸达人”曾是央视特邀嘉宾;对着一只火柴盒吹出千回百转的美妙音乐,一曲《苗岭的早晨》把观众带入绿水青山的美好境界,这一节目曾经在第三届中华绝技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岁时因不慎触电截去双臂的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大丰区拼搏残疾人艺术团团长王鹏,以口代手,写出苍劲有力的“大美东台”四个大字……
厚德东台,源自我们这个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时代。近年来,在上级残联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广大残疾工作者带着感情深入基层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着力解决残疾人的生产生活困难,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明显成绩。残疾人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投入3亿多元,为残疾人提供生活护理补贴、意外伤害保险等。实施“家电圆梦”行动,为近7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各类家电12000多件。残疾人就业渠道多元。征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8900多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8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1118人次。按比例安排就业3102名,引导辅助性就业823名,实现自主创业31名。残疾人康复服务便捷高效。创成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点3家、建有残疾人辅助器具维修点19家,947名残疾儿童享受基本康复服务,6145名贫困精神残疾人享受免费体检、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小康路上,我们没有落下一位残疾朋友;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自强仁爱,厚德东台歌声嘹亮。
自强不息 生命之花放光华
命运无法选择,但面对命运的态度可以选择。在残奥赛场上争金夺银,在创新创业中拼搏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焕发精彩,“十佳自强模范”是我市7.8万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30岁罹患疾病导致视残,揪心的日子里,残联同志贴心抚慰,推荐参加残疾人运动员集训,一条精彩自强之路由此从脚下铺开,一路通向残奥会最高领奖台。市第一小学教师、我国优秀残疾人运动员汤红霞不仅是残奥赛场上的“四朝”元老,而且参加过两届亚残运会、四届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五届全国残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比赛。16年的运动生涯,共获得奖牌45块,其中金牌19块。骄人战绩背后,是锲而不舍的努力。在伦敦残奥会上,她已是参加项目中年龄最大的选手了。后来,她又接连参加了里约、东京两届残奥会,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一直拼搏到现在。她坦言,年龄是运动员的天敌。“从生理机能条件看,我的确不可能再回复到当年的最佳状态了,但多年的征战让我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关键的是,一路走来,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我的娘家残联领导的关爱,凝聚了家乡人民的期盼,我的身后,是伟大的祖国。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会拼下去。”
20岁意外触电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前路迷茫中,残联同志引导他振作起来,坐在轮椅上闯开了一条绿色创业之路。南沈灶镇农民经纪人王古青从在网上传授编程技术,到当起蔬菜销售电商,创办家庭小农场,自产绿色有机蔬菜供应网上客户,并通过视频把蔬菜种植过程向客户直播。数载打拼,他的网店好评如潮,客户遍及北上广、苏浙鲁等地。创新创业,让王古青对未来充满自信,对社会满怀感激。记者曾问他是怎么学会开车的?王古青说:“常人能做到的,我就能做到。有困难,克服就是了。”何况,他得到了比常人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当时是一位记者朋友帮助联系考驾照,来来去去都是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师傅接送。他说,车、电脑,是现代人的标配,他都要会。如果说网络开启了他的绿色创业之路,小汽车则为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网络加汽车,让他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放飞心灵,自由翱翔。
直面人生不幸,在残缺中寻求完美,在厄运中奏响强音,每一位残疾人都有一段可歌可泣、催人奋发的故事,都是一段生命的礼赞。
40岁时遭遇企业破产,夫妻双双下岗,市东坡发绣公司业主沈东凤学刺绣、闯市场,牵头办起一家发绣厂,她倾心传技术,带动10多名残疾人在内的绣娘共走致富路;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李康当年在社会关爱下成为我市第一位到高等院校就读的聋哑人大学生,如今成为老师的他情倾听障孩子,以无尽的关爱点亮孩子们一盏盏希望的心灯;五烈镇邹登忠自主创业,20年来上交国家税金400多万元,不仅安排本地一些低收入家庭的村民进厂务工,还先后出资200多万元支持有能力、想创业的村民创业致富……
厚德载物 一路奋发一路爱
市好人缘助残协会会长邓兵20年爱心奉献从未间断,累计捐款捐物100多万元。他发起成立东台市好人缘助残协会,与近年来我市获评的各级好人和道德模范一起,把关爱的目光汇聚到残疾人身上。三年来,他走访慰问养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先后捐助现金及物资价值逾40万元,帮扶残疾人1000多人次;常态化开展手语公益培训,受惠聋哑残疾人1000多人次。去年,邓兵响应“助残脱贫、决胜小康”的总体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千百十”助残工程。走访慰问千户“一户多残”及“重残家庭”,从中筛选百户更为困难的家庭,发动爱心企业、社会人士、协会成员一对一“精准帮扶”;扶助10名有志残疾人创业有成。把有限的财力、精力给予最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家庭。邓兵说:“‘千百十’不只是好人缘的必成目标,也是扶残助残的概念和模式。我们将向着帮扶更精准、范围更广泛的目标一直做下去。”
盐城立信如良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殷如良,不仅是一位残疾人,也是一位自强不息、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更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双好”政协委员。即使在创业的艰难之时,也没有停止过对困难残疾人家庭的捐助。春节前买鱼、肉、油等送到困难残疾人家中,对特别困难的再给予现金捐助,让他们过个更好的春节。帮助残疾人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办理手续,让他们享受党的阳光雨露。早些年,他提出的为残疾人求学就业提供帮助的政协提案受到市里高度关注,市政务服务中心联合多部门推出残疾人联系服务卡等制度。他说,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残疾人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首届助残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中,有把党的惠民好政策送到残疾人手中的专职委员,有发展不忘奉献的爱心企业家,也有普通市民群众。他们倾情关爱予人以无尽的温暖,携手相助放飞残疾人的梦想,舍己为人、乐善好施,汇聚爱心洪流。市委党校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仲瑶,一直关心贫困户和下岗职工,26年来累计捐助各类资金15.5万多元,先后专访和周济贫困户101户,为贫困户、特困子女助学124人。凛冽的寒风拦不住送温暖的脚步,酷暑的炙热挡不了关怀之情。东台镇金陈社区居民任晴27年前被奶奶从市福利院领养。奶奶去世后,已有了自己家庭的任晴扛起了照顾瘫痪养父的重担,早中晚再忙也定时赶到养父家中照料老人、料理拾掇。溱东镇周黄村村民刘存进夫妇投资20万元,创办周黄红康残疾人之家,为周边残疾人提供日托照顾、康复、辅助就业的服务,无微不至照顾好“家”里30多位残疾人的同时,还为散居在周黄及邻近的困难残疾人提供免费送餐等上门服务,并送上慰问品、慰问金……
你的一扇窗被关上了,但另一扇门却会因此而打开。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残缺人生也能精彩。扶残助残,大爱无疆,这个世界充满美好。(张一峰 丁然 刘煜 王苏婷 刘进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