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巴斗聚力打造乡村振兴“东台样板”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再到近期积极申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近年来,弶港镇巴斗村充分利用海滨自然资源秉赋,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渔家文化风情叠加,实现从传统海洋捕捞、海淡水养殖的小渔村向充满现代风情的旅游村华丽转型,强村富民的路子越走越宽。去年,旅游人均收入1.02万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集体旅游收入150万元,占集体经营收入的17.6%。
理念转新
打破思维思路定势
转变延续半个多世纪的传统海洋捕捞发展方式,需要的是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升。上世纪80年代初,巴斗人通过思想“洗礼”,实现“洗脚上岸”,率先开启高涂养殖。随着海洋资源、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巴斗人走出去、请进来,实行集体化生产经营模式,从种苗培育到大棚养殖,建立了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进入21世纪,巴斗人真诚践行“两山”理念,又探索出从“卖海鲜”到“卖海景”的发展新路。起初,不少村民想不通,认为是“劳民伤财”“不切实际”,但当他们走进浙江、上海及苏南等“美丽乡村”时,发现自己的脚步不是快了而是慢了。持续的“头脑风暴”“理念革命”,让巴斗人凝聚了乡村振兴必须走自己独特发展路径的共识,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全村上下新的兴奋点和经济爆发点。
方式转型
推动发展致富双赢
一次次发展转型奠定了巴斗雄厚的经济升级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巴斗人抢占海域资源优势先机,发挥集体力量,将零散荒滩荒地整合集中经营,3万亩海域收入由20多万元增至500多万元。通过户户入股组建多个海、水产品专业合作社,实现村民变股民,人人有分红,人均红利由2000元增至10000多元,集体积累达到5000多万元。2020年,在周边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等旅游景区兴起的影响下,巴斗人又发现从美丽康居村到文旅融合发展村转型升级的新机遇。两年来,先后投入6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旅游功能,建成海滨美食一条街,开办渔家特色民宿、海鲜特色餐店20多家,新增环村旅游线路4.5公里,打造老船长小屋、巴斗泉驿站、红帆池等10多个景点。昔日的小渔村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更有不少海外游客远道而来,用镜头定格渔家、渔民、渔船“三渔”美景。
政策转优
激发创新创业潜能
巴斗始终把乡友乡贤视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出台优惠政策激励乡贤和在外有成人员返乡创业,全村“凤还巢”16人,新上住餐等经营性项目11个。祁兰芳早年外出创业,看到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业,于去年回乡创办渔娘特色海鲜酒店,并开办观潮庭民宿,她原创的“三鲜包”令游客吃了还想吃,也因此赢得“巴斗渔娘”美誉。乡贤周巧云、丁富芳、殷吉云等“炮制”的海鲜饼、黄鱼面、海鲜“八大碗”等成为游客向往的风味小吃。此外,通过乡友牵线搭桥、招商引资,不断扩大投资规模。1963年生于巴斗的海归叶林,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潜力,联合几户商家投资近8000万元建成三水滩旅游景区,海边浴场、沙滩越野、休闲垂钓以及海军起锚地等功能景区,令四方游客流连忘返,巴斗旅游业也由此登上一个新台阶。
党建转强
引领先锋先进发力
该村围绕“斗转兴遗”党建创牌,完善基层组织结构,增设乡村旅游党支部,彰显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村书记叶勇带领村民以垳地入股的形式创办高效休闲渔业项目,通过实施“五统一”管理模式,持续增加股民红利,成为村民心中的“好书记”。坚持用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教育,激发党员实干笃行;坚持培树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当特色街启动建设陷入沿路房屋收租难的困境时,党员张石根第一个亮出党员身份,喊出“是党员的跟我来”,带头签下第一份租赁合同,将自己的房屋率先变成花居民宿,从而打破僵局,带动整体工作迅速推进。(张一峰 余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