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美而行 生态环境绿色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用心呵护生态品质,创塑亮丽耀眼的“绿色标识”,以全域视野厚植绿色生态,匠心打造长三角最美绿心,为高质量发展绘就绿色底色。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被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评为“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720”高地被誉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截至2021年底,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9个,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市、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通过实施自然保护地修复工程,发展独具东台特色的生态产业和种养循环农业,形成以新能源及装备等为代表的沿海绿色产业。
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区域环境质量稳定向好。重抓大气环境攻坚,先后完成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改造、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全市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强化水环境治理,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关闭搬迁泰东河西溪饮用水水源地企业和码头,实施居民集中点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推进产废单位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全过程监控。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我市坚持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抢先布局低碳、零碳、负碳产业,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碳汇经济“加减乘”发力,全年固碳能力稳定在600万吨以上。借力生态农业,推进秸秆还田和施肥用药减量,发挥富安12万亩蚕桑、新街3万亩苗木等固碳优势,促进农业由“碳源”变“碳汇”,抢滩“碳交易”广阔市场, 彰显“双碳”先行区的智慧担当。同时,从严把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成22座县级水质自动监测站、16座镇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初步形成区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依托自动监测、视频监控、用电监控、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纵深推进非现场执法,“智慧”监管已经成为我市生态环境执法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趋势。(顾敏 葛红明 赵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