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三十而立再出发 扬帆奋楫向未来-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三十而立再出发 扬帆奋楫向未来

来源:未知     点击数:1773     日期:2022-12-20 08:57:26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奋斗者的足迹。30年前,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东台市关工委应运而生。30年来,全市关工组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宗旨,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帮扶青少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成为党和政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奋斗者的足迹。

30年前,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东台市关工委应运而生。30年来,全市关工组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宗旨,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爱帮扶青少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成为党和政府教育青少年的参谋和助手,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教育培养青少年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过去的30年是“党建带关建”,全市关工组织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30年,是探索、改革、创新的30年,是坚守初心、坚持宗旨、坚信传承的30年,也是硕果累累、业绩辉煌的30年。这30年更是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逐步形成享誉全国、全省的东台关心下一代工作“1+4+N”特色品牌矩阵的30年。

30年来,市关工委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开展“党建带关建”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党建关建互融共进、相得益彰的良好格局。从时任市委书记邱治荣、市长詹荫鸿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意见》,每年听取汇报。市委办公室每年批转工作要点、指导性文件帮助关工委解决实际问题。关工工作纳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内容,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建立健全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关工委主动作为,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新体制,带动了关工委各项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三十年来,市关工委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和为青少年服务的方向,主动作为,不断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立德树人”的系列教育活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德育学校、德育小报、德育日记、德育家庭”这些德育教育载体融合互动,形成“德育四联动”创新品牌,实现了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制度化、常态化,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学校的认可、家长的欢迎、“五老”的支持、社会的点赞,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2015、2017、2018、2019年先后四次得到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的肯定,并批示:“这种做法好,‘德育四联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德育教育的深入开展。望注意总结经验,大力推进。”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和青少年行为养成的统一体,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好载体、好形式。

德育学校是对青少年正面教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最好平台。21世纪初,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2003年起,市关工委先后推广了后港镇九龙青少年德育学校、东台镇金墩社区的青少年道德点评、东师附小的美德伴我行的做法。2005年,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报告特别强调,要建立镇青少年德育学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市委宣传部发文具体部署。2005年全市精神文明“十佳”评选中,九龙德育学校首创者孙树范当选为“东台十佳”,并获盐城市“十佳”提名奖。从此,德育学校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市“德育学校”有以关工组织为主体的中心校,村(组)的分校、教育点,有关工组织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办的,有“五老”个人为主的辅导点,有民营企业和社区创办的,还有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校中校。这些办校多元、教学灵活、内容多样的德育学校,适应了青少年的需求。经十九年发展,全市现有德育中心校14所,德育分校458所,各种家庭校外德育辅导站点546个,参加辅导“五老”常年在1600人左右。我市德育学校多次被省、市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

德育小报是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内心展示和实践操作。2004年受溱东镇中心小学创办“手抄报”的启发,市关工委不断总结推广而发展起来的。办报初衷就确定在“德育”上,并倡导在全市各中小学、社区、家庭广泛开展。从2005年起,每年确定一个主题,上半年发动,大家办报,下半年评选,并将一、二、三等奖作品制成展板展出,以扩大影响。“德育小报”主题突出,内容丰富,栏目清晰,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它立位在“德”字上,围绕立德育人做文章,是德育教育的好载体,更重要的是小报能更好地展现青少年遐想多、形象思维多、联想丰富多彩的特点,在版面中充分表达,特别是在重大的纪念日、重要活动、社会突发事件中,出自小主编、小记者手笔的小报,旗帜鲜明,富有思想性、战斗性,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道德之魂得到充分展示。市教育局明确,凡参加市竞赛获一等奖的指导老师为优秀辅导奖,可作为参加每年优秀工作者、职称评选的条件,促进办报活动持续展开。16年来,我市德育小报在全国6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优秀习作近万篇,有3000多件作品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德育小报”在全省老少共颂新中国60华诞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以《德育手抄报育人展风采》为题作介绍,部分作品选送北京,在中国关工委成立2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展出。为进一步提升“德育小报”办报水平,建立在许河中学的“东台市德育小报展示馆”于2022年7月1日开馆。

德育日记是青少年对个人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点滴积累和人生修为的积淀。德育日记起源于2007年原城南中学在组织“续写雷锋日记”活动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日常言行、点滴进步写入个人成长日记,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取得较好效果。当年3月,市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共同组织20多所中、小学学校,举行写德育日记启动仪式,提倡青少年坚持写个人成长日记(续写雷锋日记),记时、记事、记想法,经常对照鞭策自己,使道德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5年来正常参加这一活动的中、小学生累计16.5万人,撰写德育日记12万多册。不少学校结合语文教学开展了创建“日记特色学校”活动,经学生本人同意,先在原城南中学创办了日记馆,后又在东台市实验中学创办了“东台市中学生日记馆”,现馆藏日记4000多册。许多学校还请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日记写评语,形成写德育日记的互动机制。市教育局关工委每年对各学校选送的优秀德育日记进行评选和辑集出刊,供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富安中学、许河中学、原城南中学被《青少年日记》杂志社确认为该社“日记教学研究基地”,《家教周报》《文学校园》《青少年日记》《日记》《初中生世界》《阅读与作文》等刊物大量选刊我市中小学生的“德育日记”。教育部关工委《关爱》2016年第4期刊发我市教育局关工委《日记滋润心灵,特色铸就品德》的经验文章。教育部关工委2016年第5期以《用实践教育行动唱响关心下一代工作好声音》为题,介绍了我市德育工作每年“三个一”的做法。2021年记“德育日记”被江苏省教育关工委评为“创新奖”。为进一步推动全市“德育日记”常写常新,2022年我市对“东台市中学生日记展示馆”进行了改造升级。

德育家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家庭延伸,促进优良家风世代赓续传承。早在1995年初,市关工委组织“百户教子”竞赛、编写“为国教子,科学育人”百句行等活动。1996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在报道我市的“教子有方户”授牌的文中说:“这是东台市加强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创新之举”。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市关工委不断发现培养新的典型,推介好的做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先后将“八荣八耻”“四先四后”(先忧后乐,先国后家、先公后私、先集体后个人)、“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百户教子”等融入德育家庭评选。市关工委还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广泛宣传创评“德育有方户”的评比内容,即:家长正,正在洁自身;家规严,严在章法明;家教好,好在重引导;家务勤,勤在会做人,家风淳,淳在长幼亲;家貌新,新在讲文明。家庭四优,即:环境优美,家教方法优化,家长行为优良,子女品德优秀。各镇、村、街道都利用宣传专栏、文化广场、墙报、图片、展板、电子显示屏等先对评选“德育有方户”进行展示和宣传,使老典型不断发出新光彩,新典型不断创造新做法,让青少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

市关工委每年坚持从基层评选的德育家庭中再评选出100户进行全市性的表彰和授牌。据回访调查,27年来,2870户“德育家庭”子女100%考取大学,没有1人违法犯罪,从他们中走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优秀人才。

深入开展红色基因的挖掘和赓续是“五老”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东台市是著名的苏中革命老区,是一方具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和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土地。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张爱萍、陈丕显、管文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都曾在此战斗过,革命先辈们的战斗足迹遍布东台大地。市关工委注重把这些红色资源利用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和相关单位配合,共建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对青少年全天候教育的场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现有烈士陵园15处,墓、亭、碑、馆和革命遗址30多处,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复原和建设,全市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30处,青少年“红色基因教育基地”21处,全国、省、市命名的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等红色教育基地15处。目前,全市各镇区和中小学校都有固定的“红色基因教育基地”。东台市红色旅游精品一日游固定线路,现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线路,每年接待外地游客数十万人次。市关工委从《东台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等东台地方文史资料中,选出了《刘少奇的东台之行》《陈毅和东台人民在一起》《粟裕在三仓地区轶闻》《陈丕显同志二三事》《黄逸峰将军的故事》《卢秉枢烈士的故事》等120多个独立成章的小故事,编写成册,分发到各镇区、村(社区)、校、企业基层关工委。教育局关工委指导基层学校开发本地化红色教材,形成校本课程系列教材。

市关工委还组织“五老”宣讲员1638人,利用全市835所德育学校开设红色教育讲堂,每周一讲或一月一讲,连续不断进行宣讲。市关工委聘请优秀讲解员在市广播电视台分期结合重要节假日进行宣讲。全市编撰了上百种各类不同的红色书籍,现已形成市、镇、村都有正规的红色基因档案记载和教材,全市培养出1500多名“红色基因”故事编撰者,成为当地红色故事宣讲的传承人,较好地解决了“五老”宣传员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红色基因”传承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从2012年开始,我市在省、市关工委的指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批示精神,动员和组织广大“五老”投身“三扶两创”工作,对广大农村创业青年开展精准帮扶、精准服务,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去年5月省关工委高邮会议以来,全市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在原有18家的基础上新增高标准创业示范基地10家,创业之星在原来28名基础上增加到68名,培植创业标兵10名,涌现出一批由青年农民创办的3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和3000亩苗木基地、4000亩蔬菜基地、万只羊场、50万只蛋鸡场,带动8340家农户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20年12月,“东农银涛”老干部志愿服务团,荣获全省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团队称号,我市农业农村局关工委副主任丁晋成2019年、2021年两次获省关工委、农业农村厅表彰。

30年来我市关工委坚持服务青少年的正确方向,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使命,坚持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五失”青少年的关心关爱工作,全市现有校外辅导站(点)837个,参与关心关爱工作的“五老”5819人。市、镇两级关工委都能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帮扶解难工作。每年都能筹集60万至120万元不等的助学资金,资助上百名学子圆梦学业。全市“1+4+N”关工矩阵品牌以及坚持十多年的“老公安送法进校园”、司法局“心连民牵手,春风行”、法院“护蕾工程”、教育局关工委“家长学校”、文广旅“‘五老’网吧网格式管理”“留守儿童氧吧”“假日驿站”“老少同乐楼”等一批关爱关助青少年成长的工作品牌在全国、全省榜上有名,得到了中央关工委、省关工委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30年只是关心下一代工作长河中一朵闪亮的浪花,是关心下一代工作一路走来深深的履印,也是东台关工人一份沉甸甸的工作实录,更是在与时俱进中奔向更加灿烂辉煌的一份基础与自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坚信,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新时代东台关工人不忘祖国与人民的厚望,将更加用情用爱用心托起明天的希望。

30年弹指一挥间,站在这继往开来的节点上,回望一路过往。我们看到了东台关工30载匠心满眼春,砥砺前行硕果丰,东台关工人用夕阳拥抱朝阳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展示了东台关工人的执着与追求,我们共同见证了几代关工老同志的初心如磐、赓续如钢,成功创造出载誉全国关工系统的东台特色与品牌——东台关工之路。

回顾过去,我们深感高兴和自豪,也深知成果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以未来和机遇相邀,以夕阳和朝阳互映。我们更加坚信:走进新时代,全市关工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