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挟历史之蕴藉,源远流长!

相聚杉林再红时-东台报业网

当前位置:东台报业网 > 综合 > 正文

相聚杉林再红时

来源:东台日报     点击数:1412     日期:2023-12-12 11:05:58
相聚杉林再红时——东台林场知青访谈 五十年前,五百多名知识青年乘坐“知青欢送车”来到林场,开启了一段如歌岁月;五十年后,165名知青、老林工再聚首,追寻“战斗”足迹,追忆青春芳华。五十多年接续奋斗,

相聚杉林再红时

——东台林场知青访谈

五十年前,五百多名知识青年乘坐“知青欢送车”来到林场,开启了一段如歌岁月;五十年后,165名知青、老林工再聚首,追寻“战斗”足迹,追忆青春芳华。五十多年接续奋斗,他们书写“敢叫荒滩变绿洲”的传奇故事,他们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他们是“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代言人”和“传承者”。他们让青春激情接续燃烧,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让“黄海林工”文化代代相传。

东台林场知青 马诚

197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马诚,还是个“五谷不分,不谙世事”的小青年,凭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满腔热情,毅然插场。来到林场后,漫天风沙荒草遍地,野兔出没盐碱茫茫,现实与理想有很大落差,但他始终胸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壮志。在老林工带领下,刈草垦荒,挖沟排碱,马诚从不会干、学着干到主动干、独立干。他和知青、老林工们同吃一锅饭,同点一灯油,同在一个环境里劳动和学习,五年多的共同劳动和学习使他们之间的友谊胜于亲情,那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在他们脑海里形成永恒的记忆和印象,至今难忘。“回首踏过的足迹,纪念逝去的青春,感怀与老乡们的友情,所以这个冬天我们回家了!”马诚说。

东台林场知青 张树泉

50年前,张树泉满怀一腔赤诚来到东台林场,放眼望去,是一片用来改良土壤的刺槐树林。后来林场开展了树种全面改造,种起一大片水杉森林,张树泉说,水杉树是很宝贵的树种,知青伙伴们辛劳耕作,在苏北盐碱土地上将水杉成功种植并推广起来,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张树泉任职于南京林业大学时,始终关注着黄海森林公园的发展,他和学校专家教授提出诸多方案,在树木培育、选种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现在,森林北区有水杉林,南区有银杏林,初冬时节,树林红了,越来越多人来到这里游玩。张树泉说,他将持续关注黄海森林公园发展,学校团队也将做好生物品种丰富更新、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这张金字招牌更好地发展壮大。

东台林场知青 吴慧萍

1973年的12月,凛凛寒风中,几辆大巴将吴慧萍和伙伴们送到这一片盐碱地。寒冬腊月,大家从种树开始,生活环境艰苦,劳动也很辛苦。两年多以后,她调到当时的县委工作组,和三灶的农民们一起待在生产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她回忆说,生产队的活儿比在林场还苦,但因为林场知青都是吃过苦的,因此她和农民一起干活的时候,干得一点儿不比他们差。有了林场的经历垫底,也让她可以笑对人生的酸甜苦辣。

离开林场后,吴慧萍回来过好几次。“过去的旧模样没了,一个崭新的、文化艺术气息浓厚的森林公园展现在面前。”吴慧萍激动地向朋友们介绍,这是她曾经劳动、生活的地方,感叹林场的巨大变化,为一批批知青在这片土地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到欣慰。

东台林场知青 丁荣玲

“这是我们那个时候拍的集体照,这个是你!”……时隔近半个世纪,丁荣玲和当年一起奋斗过的场友们再次相聚,拿出手机翻看当初在这儿插场拍的老照片,她一脸兴奋。那时,响应号召怀揣梦想来到这一片土地,垦荒滩、种树苗,生活虽然艰苦,难忘的时光却受益终身,锻炼了正直刚强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知青们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当年播绿献青春,万亩繁荫留后人。竹海涛声翻碧浪,杉林叶染化红琛。韶华虽释终无憾,岁月如歌勒印痕。今日重逢同庆贺,吟诗把盏颂芳魂。”故地重游,丁荣玲十分激动,感慨颇多,她在欢庆“知青插场50周年”纪念活动的会场上写下了这段文字,激励新一代林工继续这份艰苦而伟大的绿色事业。

东台林场知青 狄淑英

“这里就是第一管理区,我们当时被分配在这儿,那边有一块石碑,上面的字就是老吴当年写的。”在游览车上,狄淑英找到了当年的好姐妹,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1973年底,狄淑英同大批知青来到林场第一管理区,当时这一片是非常荒凉、风沙特别大的地方。刚来时她还是个小姑娘,什么农活都不会做,她的劳动范围就在竹林边,每天在这儿种蔬菜、栽树苗。狄淑英十几年前回来过一次,看着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感觉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荒草滩没有了,当时的辛勤耕耘,到如今看到了绿色的希望。“你看现在多美啊,水杉红了。”她甜在心头上,喜悦于脸上,由衷为旧时林场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

东台林场知青 林少斌

1973年12月28日,林少斌来到了林场,分在第三区,也就是现在黄海森林公园最西边。回忆当年,没有水,没有电,一片盐碱地,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说,想一想这段经历,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再难也能克服,更能以独特的视角和心态去感悟人生。

这次回来看到当年亲手种下的小树苗都已长成参天大树,那段当知青的岁月也成了他人生当中最为自豪的经历,好友们津津乐道的“原始森林”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如今,黄海森林公园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逐步上升,令他非常有成就感。在生态湿地、黄海之滨有这样一个“绿肺”,非常难能可贵,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将会让黄海森林公园越来越好。

东台林场知青 费玉华

“林场是我们洒下青春汗水的地方,也是我理想启航的地方。”走在初冬红色的水杉林海里,知青费玉华动情地说。1973年12月,她从东台城镇来到林场,当时林场号召知青们多学本领、提升能力,从每一百人中选出一名代表学习基础医疗知识,费玉华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林场赤脚医生。从此,她肩负起林场职工和家属的创伤救护、基础疾病诊治和妇幼保健的职责。这段经历让她受益终生,离开林场后,她继续在医生岗位上躬耕40余年,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

阔别林场,她辗转全国多地,再次回来,心潮澎湃:“林场如今发展这么好,央视留名、全国闻名,说明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漫漫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她说,老林工们将继续发挥余热,助力黄海森林公园越办越好。以后带孩子们、后辈们回来观光游览,让他们永远记住这片绿、这片红,铭记先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光辉岁月。(张一峰 班雪凡 刘进涛 刘煜 王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