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科技中朝圣人性
于科技中朝圣人性
东台中学高二(4)班 陈健轩
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这是深刻于人类文明中的究极之问。
让我们把这三个问题抛给AI,问题一下子就得到了答案:你是某某,你由你母亲所生,最终归于死亡。
是啊,许多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伴随着时代响起科技引擎的轰鸣,我们可以与ChatGPT畅谈,足不出户便可以沉浸式体验世界名胜,图片文稿一键生成,疑难迷惑一拍即解。世界躺在科技的摇篮里,摘星揽月,下洋捉鳖无所不能。我们取代了问题,而代之以答案。
但,我们的问题真的越来越少了吗?
答案却是否定的。问题拥有了答案,但不意味着问题被解决。
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中不仅有那确而又实的问题,还有那些蜉蝣一瞬、沧海一粟的刹那。而正是我们所谈及的这些人性的刹那之美丑,引导着我们向着深处挖掘,进而达到与真我的交汇。从老庄的有无之辩,到帕特蒙神庙中的认识你自己,从屈原之《天问》至卡尔萨根对宇宙边缘的求索,我们诚是要追求一种人与心的和谐共处。而这,并非科技之舟所能到达的彼岸。
科技的催化带来了这个世界宽度与广度的延伸,这是否将思维的深度逐渐拉低?
那么这所谓问题的减少,确实带有一些人心的浮躁与喧嚣。
毕竟,人之为问题所困,往往却是为其背后所泛起的涟漪而沉思。过度关注问题的多少,而忽略某一问题的深度,此乃真金与镀金的区别。
故依吾侪之见,科技并非万能,其亦有局限性。若谈挥科技之剑,斩前路之荆棘,那确实再适合不过,但若谈及风花雪月,你与AI能饮一杯无?若是迎接晨曦,告别黄昏,你和他也应该无法一同精神明亮,更不用说于群星闪耀时,你灵魂所拥抱的辽阔与澄澈……
这些是问题,亦是纵然科技再强大,也无法复刻的人性。
科技是否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少?你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当赛博的大门缓缓打开,你是否应该用人性填补那光怪陆离中的唯一真实?
在阿西莫夫的小说中,那个程序员与人工智能终其一生所回答问题得到的答案是:要有光。
要有光,科技之光,人性之光。不求光能照亮一切阴霾,但求有光的地方,问题能够被照亮。
指导老师:曹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