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为舵 扬智启航
以问为舵 扬智启航
东台中学高二(3)班 刘思涵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百年前先人宋濂答疑解惑之难,让今天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就能“一搜即得”的我们感慨万千。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悄然从虚构的荧幕世界走出,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知道怎样做菜,互联网很快给出百万食谱大全;不明白什么是“丁达尔效应”,百度一键查询“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一种重要的光学性质”的答案唾手可得;就连如何设计Logo这样创造性极强的问题,AI也能手到拈来,自动生成效果图……我们惊诧于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但霍金先生“如果管理不善,会思考的机器可能会给人类文明画上句号”的告诫却越来越如梦魇般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于是有人慷慨陈词,为人工智能大声辩护,强调人工智能仅仅是人创造出来的产物。亦有人因噎废食,要求全面禁止使用AI。笔者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人类当以问为舵,扬智启航。
法国科学家苏埃尔说“机器高度拟人化,将重新定义‘人’的价值”,诚如斯言,当今时代,人应当把作为承载客观知识载体的价值赋予人工智能,而把能够提出具有底层逻辑的问题作为新的人的价值。
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发问?
有价值的发问不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为了“知道”而搜索,而是打破砂锅,一问到底的为了“理解”的探寻。袁隆平对能否种出杂交水稻发问,学术界主流观点所认为的“不能”没有立即成为袁老的答案。与当下甘当“墙头草”的部分青年不同,袁老选择在稻田里寻找他心中的答案。尽管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袁老又遇到了科研条件简陋等问题。但他从不急于获得所谓的答案,而是用10年的时间,在稻田里走出了自己的答案,成功研制出了杂交水稻。所以有价值的发问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既如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少吗?
笔者以为不然。天才棋手柯洁在落败于人工智能一年后,感叹道“人类的新智慧,以某种形式战胜了古老智慧,这其实是人类的又一次自我超越”。而随着这种超越人类会继续思考应对之法,破局之策,自然就会遇见全新领域的更多问题。“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将面临更多、也更宏大的时代命题。
如果人类并不害怕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把它看作是自我的超越,那么我们在恐惧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我只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库克的一番话振聋发聩。是的,比机器越来越像人更可怕的是,人越来越像机器。
在这个“机”智过人的时代,有人把依赖人工智能美化为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有人把偷懒、不思进取,归咎于人工智能带来的压力过大;也有人困囿于网络世界里的光怪陆离,而让自己沦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座孤岛。正如艾伦所言“他们喜欢进步,但是却害怕变化”。这些在“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变得麻木,丧失了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下意识地选择避开改变,却无法摆脱焦虑。
荀子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在人工智能已悄然到来的时代,秉烛忧思,余以为唯有以人的发问为舵,以机器的智能为帆,方能在时代浪潮里逐浪远航。
指导老师:孙丽华